儿孙自有儿孙福 出处哪里?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明朝宣德年间,江西省永丰县有个秀才名叫罗善平,因家境贫寒以及科场失意,只得远离家乡亲人到外地当私塾先生。罗秀才家有妻子和一个儿子。妻子是当地有名的大家闺秀,知书识理,十分贤慧。儿子叫罗伦,还很幼小。由于山川阻隔,路途遥远,罗秀才平时很少回家探亲,家里一切事务,全由妻子撩理。

有一年岁末,罗善平满怀喜悦的心情从外地回家过年。一天,他觉得儿子罗伦已经七岁了,个子也长高了,就想让他先学习对句子,开窃开窍头脑,再送他入村里的私塾读书,然后继续深造,将来求取功名,好光宗耀祖。奈因罗伦平日总是帮忙家务,从没学过对对子的的方法,结果对出来的句子不是离题万里,就是令人啼笑皆非。罗善平顿时感到心灰意冷,既怨恨自己与科举成名毫无缘份,又错误地责怪儿子是头脑不开窍的低能儿,眼见日后前途无望,经过再三思虑,终于抛妻别子,出门当和尚去了。

罗善平的突然出走,给这个原来就十分贫穷的农村家庭带来很大的打击。起初,其妻子十分悲伤,成天以泪洗面,后来渐渐地想开了,就坚强起来,毅然挑起家庭重担。她除日夜辛勤地纺纱织布外,还千方百计教导儿子,开发他的智力。罗伦年纪虽小,却非常争气,每天上山砍柴放牛时,身边总带着书本,认真刻苦学习。长大后,由于得到名师的教诲与指点,进步更快。先在省试中考上举人,后来又往京都参加会试、殿试,结果高中状元,官拜翰林修撰之职,其时罗伦已经三十六岁。 有一次,罗状元衣锦还乡拜祖并为母亲做生日。消息传开,离家二十八载的罗善平喜出望外,迅速返家探访。其时,看门的人不认识他,便入内报说有一个和尚来化缘。罗伦的母亲便慷慨地吩咐拿一千钱捐给他。谁知那和尚一直摇手,口中念道:“善哉,善哉,阿弥陀佛!”看门人再进去禀报,罗伦母亲以为那和尚嫌少,又吩咐再加一斗米给他。那和尚仍然不肯接受,但求亲眼看看新科状元的模样。正当看门的人左右为难之时,恰好罗状元身穿官服从大厅里走出来,和尚便抓紧时机把他认真地端详了一番。接着,和尚又提出要求:“有话想和罗太夫人当面说。”看门的人认为男女授受不亲,这和尚也太不知理了,竟有如此非份之想,不予理睬。和尚无法,最后只得请求取文房四宝来让他留言。看门的人很不情愿地只拿出笔墨砚给他。和尚并不与其计较,随即磨好墨提笔在墙壁上端端正正地题了一首诗:

一别家乡二八秋,

千钱斗米我不收。

儿孙自有儿孙福,

莫为儿孙作马牛。

和尚题诗以后,依依不舍地把家园反复地看了几遍,心里感到既惭愧又欣慰,最后心安理得地转身往前走,一直没有回头。 后来,罗伦和他的母亲获悉,赶紧来到大门口,看到这首诗后大吃一惊,原来这个和尚正是他们日夜思念至亲至爱的人,遂嘱咐家人四处寻觅,可那和尚早已不知去向。

从此,“儿孙自有儿孙福”便成为一句俗语流传下来。它说明儿孙的智力和前程有其自身发展规律,长辈只能因势引导,切勿放任或强制,以免适得其反,后悔莫及。

注:罗伦在朝廷为官时,曾被贬到泉州任市舶司副提举。在泉期间,他多次亲自讲授理学,对泉州文化教育贡献很大,被人们尊称为“一峰先生”。后人还在他讲学的地方建造一座“一峰书院”,书院旧址今犹在。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