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来,人类择水而居,牵着江河的飘带发展起来。人类文明以水为载体不断攀升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今年6月初,我有幸去香港考察,所见所闻,感受最深的是香港,流动在水上的文明。
一座拥有600多万人口和600多万流动游客的城市,要维持好整个系统的高速运行,需要怎样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手段来调适!
香港很小,面积只有1078平方公里,仅深圳面积的一半,可谓弹丸之地。可就是这么一个“小不点儿”,却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重要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旅游中心和信息中心,成为闻名遐迩的国际现代化大都市。
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个部分组成,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城市。第一眼看见香港,是在会展中心8楼,透过明亮的玻璃幕墙,眼前出现的维多利亚港湾,是蓝天、白云、阳光、碧海,这些纯自然的物质,在高远的天空中,以清晰的层次和鲜明的色彩夺人眼目,空气显得纯净,天空特别明亮,维多利亚湾的海水湛蓝清澈。第一眼的印象,这是一个干净环保的城市。而沿海错落有致的各式建筑,更是张扬着城市的个性,又告诉你这是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机器人造型的力宝中心,冲天直上的中银大厦,富丽奢华的汇丰银行总部,刚阳高举,如剑似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出时代的华丽与尊贵。这些代表着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高大建筑,让你恍惚看见的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
为能保持水体和空气的洁净,香港政府实行环保立法,制订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计划和污染控制标准。
城市傍海而建,而且人口高度密集,极易造成污染,遭受水脏水臭的困扰。环保署为有效对付水污染问题,针对污染根源铺设污水渠,收集及处理污水,并通过《水污染管制条例》管制废水排放。享有排污权的企业和单位须持有环保署发放的废水排放许可证。规定作业者所排放的污水必须符合标准,并严格遵守,方可将污水排放。
目前,全港共有16项“污水收集整体计划”,服务范围覆盖全港各区。海上漂浮垃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有碍观瞻,所以香港政府还立法,严格控制废弃物倾倒入海。1998年正式生效的《环境影响评估条例》规定,所有指定工程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凡大中型发展工程在进入详细设计阶段之前,都须通过正式的“环境检讨”,接受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对空气质量的管理,环保署专门监测空气指数,定期向市民公布。2002年,政府全面推行车辆排废管制计划,路边监测站录得的可吸入悬浮粒子水平比1999年下降19%,氮氧化物则下降16%。这些法规的完善和落实显示港府致力于环境治理所取得的理想成效。
香港的游乐场所的垃圾桶一般都是三个一组,造型新颖,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回收的类别。海洋公园的垃圾桶更是独特,外形像一个啤酒桶,深棕色,安放在公园各处,桶分上下两节,上部桶面有一个观视窗,内放海洋动植物标本,桶上插有标本解说牌,下部是垃圾桶,投入口在侧面,游客小憩止步既可观赏海洋动植物标本,又可随手将垃圾投入桶内。可见政府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起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为号召市民节约用水,在港所有星级宾馆及公共场所的洗手间内,都贴有一个32开的宣传卡,上面标明“拯救地球,保护环境,节约用水”。
香港虽然是一座滨海城市,但又是一座严重缺水的城市。眼前看见的海水是不能饮用的,境内无大的湖泊、河流及大量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七成以上是依靠从广东省引入的东江水。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东深供水公司提供给香港的淡水量已达到49.6亿立方米。今年1〜5月份,对港供水达到4.3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加50%。
从深圳文锦渡出关至港,公路边可见三条直径约2米的大水管直通香港水厂,东深供水公司提供的淡水就是通过这条管道输送给香港的。为能有效地节省有限的淡水资源,实现分质供水的目标,香港政府积极开发利用海水资源,每年抽取约2.4亿立方米海水供市民作冲厕用途,海水冲厕是以次等水质的水来满足用户非饮用水的需求。目前,香港在海水直接开发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香港水务署正利用小型组合测试逆渗透方法,在香港不同水域内进行海水淡化研究,借此进一步了解这种方法在香港实际条件下的经济效益、优化运作及对环境的影响。
文明是一首诗,当想象插上翅膀的时候�她就会付诸于行动;文明是一幅画,当美丽变成永恒的时候,她才会被人们认可;文明是一个梦,当幻想变成现实的时候�她就会变成一股向前的动力。
文明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影响人的身心。来到香港,看不见水脏,闻不到水臭,更看不见水上的漂浮物。眼前展现的处处是碧海、蓝天、白云的风景,这优美的环境无疑给市民提供了优雅舒适的享受。行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举止言行自然会受到约束和影响,主观意识也会自觉融入到城市文明的背景中。在海洋公园看海豚表演,观众面对的看台,就像一扇镶嵌的窗口,放眼望去,远处是碧海蓝天,风景如画,你可以面对大海,面对自然,感受这里优美舒适的水环境,感受人与海豚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但考察中印象最深的是位于尖沙咀的海滨长廊。440多米的长廊,还设有供游人休闲的坐台和靠椅,靠坐在圆形的不锈钢管的背椅上,双脚踏在斜坡的地面上,面向大海,望着霓虹灯闪烁在水中变幻的色彩,看着流动在彩色水面上的彩船,聆听着脚下海水拍打岸堤的浪涛声,你能零距离地体验到水赋予动感之都的魅力。天然的优质港湾,政府在开发利用上以民为本,让技术的发展与人性的要求相结合,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序相结合,造福于民。
仔细想来,人类择水而居,牵着江河的飘带发展起来。人类文明以水为载体不断攀升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漫步于香港的大街小巷,目睹那来去匆匆的人流车流,耳闻那喧嚣的城市声浪,仰视那拔地而起的豪华建筑,你会感到生命急流的震荡。所有这一切,都让香港在历史的底蕴中升腾起一股浓浓的现代气息。按理说,楼群过度拥挤、人口过度集中的城市,难以掩盖环境污染的忧伤。但想象与现实在反差中告诉你,今天的香港,在享受了现代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尽力克服现代文明造成的负面影响,她在有序的节奏中流动着魅力,张扬着个性。站在太平山顶俯视香港,万楼俯首,楼如积木,车如爬虫,会恍惚觉得苍穹之下的楼群很小,香江很小,小得似乎可以捏在手心里带走。但那流动的文明,却是已经沉甸甸地烙在心里了,再也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