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如下:
布鲁氏菌病又称传染性流产,是一种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据介绍,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畜间有布病存在和流行。在我国,经过人医、兽医几十年的共同努力,布病疫情感染率1992年降到0.3%-0.8%。1993年开始,西部省区、东北和华北省区出现反弹。专家认为,布病疫情回升主要有以下原因:
各类牲畜,尤其是羊、牛无序流动,而且检疫失控。一些地区牲畜交易市场自由开放,使牛、羊等牲畜随意流动,交易时又缺乏检疫环节的监控。
布病防控队伍削弱,机构解体,专项经费匮乏。一些地区牲畜不经检疫自由流动,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兽医部门机构解体,人员流失所致。
有关部门对此病不重视。由于布鲁氏菌病主要发生在农牧区,卫生和兽医部门都没有把布病当作主要防控对象。
对乳、肉等畜产品监督减弱。市场监督跟不上发展,对私人养牛、养羊户的奶制品和私屠乱宰的牛、羊肉缺乏检疫监测。
综合防治措施执行不力。有些地区对疫畜不能进行及时检疫、淘汰,对健康牲畜没有按时进行免疫接种;对各类职业人群缺乏有效防护;对食品(乳、肉)不能进行良好监督,对疫畜围场及皮毛没有消毒制度和措施,交通要道、关卡和牲畜市场等缺乏检疫监测和手段。
针对以上情况,专家建议,农业部与卫生部应共同组建布病防治专家委员会,研讨控制疫情问题,进行布病监测和防治。人医、兽医应加强合作,以兽医部门为主,卫生部门参与协助。参照《动物防疫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和相关法规,依法防治布病。同时加大向群众进行防治布病的宣传、教育力度。布病防治机构必须有相应的经费、物质保障。
通过政府积极上报行业主管部门,争取多方支持,尽早尽快使疫情得以控制!
参考资料:http://www.sdxm.gov.cn/nodepages/CT061D000F.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