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条件的折射
嫉妒心理的结构与克服
一、嫉妒心态的顽固性在于它的潜意识性
嫉妒是不明智的,它害人而必不利已,这是谁都明白的。但是,在应用心理学新的技术干预之前,嫉妒是让人无奈的。世界上有哪个人愿意做嫉妒的人?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轻意地克服掉嫉妒呢?即使你发现自己是一个嫉妒的人,即使你下定了决心,作好了一切准备,用了最大的努力……结果却常常令人失望。这是因为嫉妒是一种潜意识心理状态。所以,它的顽固性和其它心理障碍是相似的。
当然,在我们提出新的潜意识原理以后,嫉妒已经变得很好解决了。临床经验表明,只要本人有意识解决,它的临床干预有效率是百分之百。
从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在掌握新技术的咨询员们的帮助下成功地克服嫉妒问题的大学生大有人在。但是,他们都是再三强调要对此事绝对保密。因此,长期以来,我们没有人就嫉妒问题进行任何深入的个案研究。在主要当事人在校学习和毕业离校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一直对嫉妒现象保持沉默。在此,我们只能把嫉妒现象作一种普遍的,甚至有点抽象的心理现象来探讨,而不是像其它心理现象那样,写成临床研究报告。因为嫉妒心理往往带给他人伤害,所以当事人对自己解决了嫉妒问题的保密程度的担心,可远远不像对待焦虑症、强迫症和学习障碍那样轻松。
通过我们对一些早已时过境迁的当事人的回顾和随访来看,成功地解决嫉妒问题的人在人格上都能够明显地立即升华一筹。于是,有时又情不自禁地想,既然许多人主动承认普遍存在嫉妒心理,既然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它,我们为什么不把问题大大方方地提出来,帮助这些青年人超越自己,突破自己的成长局限呢?
现在已经有人开始接受我们的观点:他们敢于把嫉妒问题提出来,运用心理学技术加以解决,他们是文明的人,是高尚的人,是自觉的人。只有非常优秀的人才肯如此自我革新,自觉解决嫉妒问题。谁也不会认为没有主动解决嫉妒问题的人,就没有嫉妒;假如有一名同学一旦知道了哪位同学曾经解决过嫉妒问题而说三道四,大家会在内心深处如何评价这位主动解决嫉妒的人和这位不解决嫉妒而对他人说三道四的人,答案应该是清楚明白的。
.
.
嫉妒思维的人其思维过程是这样的:当刺激目标(某人优于自己,即S)出现,立刻产生过敏性消极情绪反应(R)。接下来,消极情绪迟迟不肯中止,大脑也沸腾不止,翻来覆去地想这件事——此时她会想什么呢?是由于我自己如何没做好?是想B如何做得好?不会的,在这种消极情绪推动下产生的思维只能是维护自己消极情绪,为自己消极情绪寻找辩护理由的思维,例如:B为什么比我好?……某一次她做某事取得了老师的好感,是擅长阿谀迎逢的结果;……某一次把某某同学摆弄得乐滋滋的样子,太会拉拢人;……。从任何成功的人身上找这些莫须有的罪名,都是不难的。于是,A把自己在消极情绪推动下大脑翻腾不止检索得到的知识记下来,以后每逢某些机会,这些消极知识产生的思维就会呈现出来。
这里还涉及一个思维内容的可信程度,受制于情绪的性质和程度的问题。例如当一个人在晚上熄灯入睡前,环视一下幽暗的房间,一般是不会认为房间内可怕,这是正确的思维判断。当她被一个非常可怕的噩梦惊醒时,再看一眼黑暗的房间,会觉得房间可怕,甚至不敢看房间。这便是受制于情绪的思维判断——黑暗的房间是可怕的。但是,一个理智性较强的人会在此时意识到房间并不可怕,只是由于噩梦的缘故才有怕的感觉,于是他会开灯、活动一下等等,使得噩梦带来的情绪迅速消失。当嫉妒者的思维出现时,也有这两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