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宰相一职始于哪朝?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明朝

原因如下:朱元璋与内阁制度

今天人们时常谈到的所谓内阁制度,在我国,其形成时间大体是始于大明帝国初期,成型于大明帝国的中期。最后,应是在张居正走上帝国官场时的嘉靖一朝,方告最终完成。其演变过程,最早可追溯到帝国创立者朱元璋时代的洪武十三年。

这一年,是为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奸党一案,杀宰相胡惟庸,前后牵连至死者,凡两万余人。与此同时,朱元璋对帝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宰相制度正式废除──

与以往世代比较起来,帝国政治制度与机构设置均变得极其简单明了,其最大特点,就是所有权力最终毋庸置疑地全部归到了皇帝手上,即所谓“大权一归朝廷”。其直接后果,则是一目了然,皇帝的威权变得空前之巨大;同时,其负担当然也变得空前巨大。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五中记载说: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之中,全国共有1160件各种文书报告送到朱元璋案头,其中涉及各类事项3391件。平均计算,该人每天需要批阅文件字数约20万字,处理事务423件。就是说,即便此人24小时不吃不睡,一个小时也要阅读8000字以上,并在20多件国家事务上作出决断。这种情形称得上令人畏惧。就算皇帝是真龙天子,就算他体力、精力、智力、能力都超群绝伦,就算他无限热爱此种工作,这样的工作量应也是形同苦役。

为此,朱元璋曾从民间征召过几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做自己的国事顾问,称春、夏、秋、冬四辅官。其间效果如何,记载相当委婉而暧昧。推想起来,这些来自乡村的老学究,若真能做到不是越帮越忙,真能顾好这个问,倒确实是政治史上的奇观。于是,朱元璋设置了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等大学士,挑选那些品级较低、年纪较大、政绩平平的文史官充任,帮自己处理文书报告,以备顾问,但不能参与政事。

到永乐年间,燕王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之后,开始让这些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置。虽然其官阶仍只有五品,没有部下,没有统辖机构,甚至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既无宰相之名,又无宰相之实,但这些人全是皇帝的亲信近臣,每日侍奉于皇帝身边,奔走于殿阁之下,特别是可以参与机务,看起来却很像宰相。为避开宰相这个已变得不祥的字眼,加之其名称为“入值文渊阁”,在内廷办事,人们含混地称之为“内阁”,算是有了内阁制的大模样。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