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燃放爆竹的风俗始于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新春燃放爆竹的风俗始于:汉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

40年前的东北各地过春节,白天黑夜劈劈啪啪的爆竹声不绝于耳,街头巷尾都能够闻到弥漫的火药味。

新春燃放爆竹的风俗始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古籍中描述东北各地元日情景时说:“闻爆竹声如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

古人放爆竹是为了驱逐瘟神疫鬼。据说,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每逢除夕出来害人,但它怕响,怕红,怕火,春节放爆竹是为了驱魔逐“年”。

古时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是名副其实的“燃竹而爆”。现在云南少数民族中,还有一种用整棵大竹做的“高升”,里面装上火药,长达几丈,重几十斤,要搭在架子上点燃,能高飞几十丈。

到宋朝,我们祖先发明火药以后,出现了“用卷纸裹火药,燃之发声”的“起火”、“爆仗”,成为当今火箭的雏形。有的爆仗还做成果子或人物的形象,成为玩具,燃放起来很有趣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诗也一直传诵至今。

后来,爆竹又发展成为能喷射火花的“花爆”、“花筒”、“花盆”之类,更是灿烂缤纷美丽可观了。这在明朝的《帝京景物略》、《陶庵梦忆》中都有记载。现在爆竹形成了响炮、升炮、花和焰火四大种类,有“麻雷子(响鞭)”、“钻天(流星)”、“二踢脚(天地响)”和“太平花”、“地老鼠”、“一条龙”等数不清的花样。

响亮的爆竹,鲜红的春联,唤醒了春天,尽管这时候北国还霜雪冰冻,但人们从雪花晶莹中看到了麦田金碧,从腊梅清香中闻到了桃李芬芳,时序从此转向阳春,万里乾坤生机萌动。爆声数响,“除旧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百一居土《壶天录》),人们正以欢畅、乐观、信心百倍的热情,迎接新春的到来。在这孕育着希望的季节里,“农务村村急”(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人们正在准备撒播种子,用双手去创造新的生活。

汉朝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