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共九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佳丽初期,政务院即批准海关为统一着装单位.在之后的半个多实际里,海关制服随同社会变革的脚步,经历了多次变动:
1950~1959年,这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起步初期,男女海关人员制服均为人民装(中山装的一种发展,起特点是:尖角翻领,单排扣和有盖的插袋,既庄重大方,又见解单纯),军式硬帽,帽徽和铜扣上有"海关"字样,冬季制服面料用黑斜布,后改为藏青色呢料,夏季用黄卡其布.
1960~1966年,海关男制服为中山装,海关军式硬猫;女装上衣为西服,下身着裙子(冬季改为穿长裤),海军式软帽.男女一律用刻有关徽的铜扣,佩带海关专用臂章和帽徽.
1967~1971年,男女制服一律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服装式样,佩带圆形国旗帽徽,用凸行塑料纽扣.冬夏季制服均用深灰色卡其布.
1972~1978年,男女制服均为军便服式样,佩带人民警察式样帽徽及菱形臂章(上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字样).夏服为棉涤平纹布,冬季为卡其布,颜色均为深灰色(1975年将夏服改为米灰色)
1979~1984年,男制服为中山装加软肩章,女制服为小翻领加软肩章.用国徽作帽徽,使用压有"海关"字样的铜扣,并佩带周恩来总理书写字体红底金字长方形的"中国海关"证章.夏服用米灰色棉涤卡其布.短袖衫用米灰色棉涤府绸,冬服用藏青色毛涤华达呢.
综观这一段时期,海关制服的基本样式多为中山装和由中山装发展而来的款式,如人民装,军便装,很合乎当时以简单,朴素为美的社会风气,并且对冬夏季制服进行了色彩上的区分.
当时间推进到1985年时,海关制服迎来了建国后最大一次改变.最显著的特点是:基本款式由此前的中山装等中式转为小翻领西装,并延续至今,而制服也不再有冬夏季的色彩区分.
海关总署远副署长宿世芳回忆,这次制服的变革源自1979年海关总署对法国,比利时等西欧3国海关的考察.在这次考察中,代表团成员深感西欧国家海关制服漂亮,精神.而考虑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海关将越来越多地活跃在国家外经贸舞台上,应该设计新的海关制服以合乎国际潮流.经过多次论证和努力,1985年,全新的海关制服开始亮相大江南北.制服不在对夏季和冬季加以色彩区分,则主要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季节有差异,为保持海关着装同意性而特意更改.
具体而言,1985~1996年,海关男女制服均为小翻领西装,采用黑色毛料,有肩章,系领带,下面为西服筒裤,夏季女服加筒裙.男戴大沿帽,女戴平顶帽,肩章为黑色加金黄牙边,中间有金黄色关徽.领花为金黄色铜质,由和平鸽,关徽组成,用有关徽标志的黄色金属扣.
1997~1999年,海关制服款式未作大的改动,重点是提高面料,辅料质量和制服加工水平,设计与制服相配套的肩章号牌.
2000年起,海关制服款式做了一些调整,提高面料质量,区别不同温度区域选用不同的面料,并统一规定海关查验服,辑毒服,海上缉私警察制服则与公安部警察制服完全相同,但在胸前共号牌旁边书有"海关"二字以示区别~~
呵呵 本来 可以回答点的!但是 我要说 请不要一起提这么多问题好吗???打出来很累人的!体谅下
九品中正制
清朝君臣的官服,上至皇帝下至九品杂职,皆用石青色,所有的品级均由缀上的补子来区别。补子,是绣有一定图案的丝织品,缀在官服之上用以徽帜,清代官员的补子是文禽武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鸿、八品鹌鹑、九品及未入流者绣丝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马。这倒真应了旧时文武百官无非都是皇帝羽翼爪牙之说了。
清皇家宗室的补服及补子,均是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之织造定做进贡的。官员的补子,由本人自备。清代,各城市均有卖补子的店铺,但补子的颜色和图案是法定的。
除此之外,冠饰、束带、佩带物等等,在在都以不同形制作等级之分。如清朝冠顶上东珠的多少有无,宝石的颜色大小,从皇子亲王到七品芝麻官,都按身份的尊卑贵贱有严格的规定。八品以下,珠也没有,宝石也没有,只是个光顶子。
清代官员戴的官帽又称大帽,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凉帽”。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黄色。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翎管,用来安插翎枝。翎枝分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称孔雀翎,蓝翎则用鹖羽制作。六品以下用蓝翎,五品以上用花翎。
暖帽和凉帽又有吉朝服冠和吉服冠之分,其主要区别在于冠顶制式的不同。
朝冠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
朝冠顶子:文一品,顶红宝石;武一品同。文二品,顶珊瑚;武二品同。文三品,顶蓝宝石;武三品同。文四品,顶青金石;武四品同。文五品,顶水晶;武五品同。文六品,顶砗磲;武六品同。文七品,顶素金;武七品同。文八品,阴文镂花金顶;武八品同。文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武九品同。未入流,同文九品,吉服冠顶子:文一品,顶珊瑚;武同。文二品,镂花珊瑚;武同。文三品,蓝宝石;武同。文四品,青金石;武同。文五品,水晶;武同。文六品,砗磲;武同。文七品,素金;武同。文八品,阴文镂花金顶;武八品同。文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武同。未入流,同文九品。皇帝、皇子则特殊,其常服冠与吉服冠皆用红绒结顶。如果清朝官员犯法。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上的顶珠取下,称革去顶戴,表示已不带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