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怎么死的?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吊死的.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是在煤山上吊死的.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不是骄奢淫逸,就是腐化堕落,所以他们的灭亡也没有值得同情,甚至感觉大快人心。惟独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桢,一提起来就让人感觉痛心,每每读到有关他的史书及故事时,都让我为其掬一把同情泪,感觉更有悲剧性。有时还想明朝在他的父亲和哥的万历、天启年间灭亡就好了,他也不值得背这么大的一个历史包袱。

崇桢皇帝的所作所为不但在明朝算是一个好皇帝,就是在历代的封建君主中也算是一个佼佼者,他的勤政爱民可以和唐太宗相媲美。据史书记载他“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刚登基一年多,就智杀魏忠贤及其党羽,也足以证明其有胆有识,谋略非常,并不是一个平庸的皇帝。在其在位17年间,下过四次“罪己诏”,“撤乐”、“减膳”,言词诚恳,确实一副亲民形象。做为一个封建帝王,确实不易,也绝不是做做秀而已,这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但就是这样一个好皇帝,最终却落了一个亡国之君的下场,其中的教训值得人深思。

历史上对明亡的原因有很多分析,也有很多经验和教训。一是内忧,当时国内连年饥荒,饥民造反,最有名的当属李自成和张献忠;二是外患,就是东北清朝的倔起、侵略。这确实是造成明亡的直接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还有一说,说崇桢帝杀了袁崇焕,是自毁长城,如果没有吴三桂投降,清军也不会长驱直入。这就更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个人的作用如果这么强大,那崇桢帝这么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人,何况还是当朝皇帝,怎么会亡国了呢?他的作用应该不会比这两个人小吧。

崇桢帝当时杀了魏忠贤,以为自己勤勉节俭,大臣及下面的官员会收敛克制,纷起效仿的。他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治理吏治腐败,当时的明朝在他接手后确实是一个烂摊子,这很大程度上与官员的腐败有很大关系,在杀了魏忠贤后没有跟进治理,以致于腐败现象没有得到扼制,很多的财富都流进了贪官及强势集团的腰包。当时连年饥荒,又要打仗,朝庭无疑加大了赋税,但就是这样的赋税,很多贪官污吏都要雁过拔毛,趁机盘剥老百姓。国家真正收上来的少,暗中都流入了当官的口袋。结果造成更多的流民加入了造反的行列,朝庭需要更多的赋税来养活军人,形成了恶性循环。有一个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在大兵压境,国难当头的情况下,崇桢帝号召大臣、官员还有富人捐款,只筹到了区区二十万两银子,而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把明朝的大臣及官员抓起来严刑拷打,逼问赃款,单从皇帝老丈人周奎家就抄出现银三十五万两,还不算别的东西,而他在崇桢帝募捐时才出了一万两。

封建朝代的兴旺更替在历史上很正常,崇祯皇帝他确实在封建帝王中是一个开明勤政的皇帝,但是只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他的悲剧在于只想靠个人的力量,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治理国家,而不从体制上去找漏洞来变革,不约束自己的手下,不治理下面的官员。形成强势腐败利益集团,并且财富与权势也集中这些利益集团之中,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那时可能连最高统治者都无法控制,只能眼睁睁地等待灭亡了。

很多人都能懂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吏治腐败的后果,谁都在总结历史的教训。但总是会出现后面的人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这才是真正的悲剧啊。

崇祯自缢处,“罪槐”重栽次数!

关于崇祯皇帝自缢的确切地点,各种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不同,但绝大多数认为明崇祯皇帝确实是在景山自缢,只是具体位置其说不一。有的说是在松树下,有的说是在寿皇亭,还有的说是在巾帽局、红阁、灵寿亭、寿宁宫、寿皇殿等。依照《明史.李自成传》、《明史.帝纪》、《明史.王承恩传》中记载:午夜时分,内城被攻陷,天将破晓,崇祯皇帝在景山寿皇亭自缢。崇祯皇帝死于寿皇亭,这是在明朝正史中较为统一的记述。但也有不同的记载,在《三垣笔记》中说:“遂同承恩对缢煤山古树下”。

这些古籍中的记述,基本上都是只言片语。因为确实说不清楚崇祯皇帝自缢的确切地点,所以在清代的《燕都杂咏》中有诗说:

巍巍万岁山,密密接烟树;

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处。

前前后后经历了360年,结果崇祯皇帝自缢的确切地点,却至今谁也说不清楚,所以才有了“悲啼不知处”的诗句。

现在景山公园的崇祯皇帝自缢树,是清政府为了笼络人心,人为设置的一处历史景观。

君王有罪无人问,古槐无过受锁枷。

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树重新栽过几次,虽然连许多明清史学专家也尚未能弄清崇祯皇帝自缢的确切地点,但景山东坡崇祯皇帝自缢处的这株槐树,却成了一棵名树,成了景山最著名的人文景观。自从清朝初年设定为“罪槐”至今,虽然经过几次重新栽植,人们仍然摩肩接踵地到这里参观,这里也成为游览景山的首选。

从1930年《明思宗殉国处》的照片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当时的“罪槐”是指砖墙围住的一株裸露根茎的老树桩,树桩上长出的两根碗口粗的枝杈。人们不禁产生疑问,从1644年到1930年,将近286年的时间,崇祯皇帝自缢的古槐树早应该长得十分粗壮,而《明思宗殉国处》照片上的“罪槐”确是细得可怜,也就勉强能吊起一个人的重量。

从外观上看,这棵槐树绝不像是明代崇祯皇帝吊死的古树,只能解释说:这是老树死了以后又从树根上长出的新枝杈。

在20世纪60年代,笔者也曾经在景山东麓亲眼见到当时的崇祯皇帝自缢树,这株槐树又与民国期间《明思宗殉国处》的照片上“罪槐”截然不同。这株槐树的胸径不过一尺,树干西侧有很长的开裂,深至树心,槐树长势濒危。看上去很可能就是1930年《明思宗殉国处》照片上的那株树长粗壮了,不过也只是一株树龄不足花甲的槐树,这株槐树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死亡。本版刊登的上世纪部分“罪槐”图片为首次公布。当时北京市园林局将情况上报“北京市革委会”,“革委会”主任吴德将报告转给江青,1971年,经周恩来总理同意、“北京市革委会”批准,市园林局下令将“罪槐”伐除。

在“文革”之中,景山闭园7年。在1978年景山重新开园后,为了便于游客参观明崇祯皇帝自缢处。1981年,公园管理处派人在景山南坡找到一株碗口粗的小槐树,移栽过去,以弥补失去的历史景观。

为了搞好景山东坡的水土保护,1996年,公园管理处开始在崇祯皇帝自缢树上面的山坡上种植苔草。并从东城区建国门内北顺城街7号的门前移植来了现在的这株古槐,这棵槐树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树龄,虽然离三百多年树龄还相差甚远,但就外观上来看,总比过去那株碗口粗小树感觉更可信一些。

20世纪50年代,曾经有人留下这样一幅对联,为古槐鸣冤叫屈,上联是“君王有罪无人问”,下联为“古槐无过受锁枷”。

自杀吊死在煤山一棵歪脖子树上,就是崇贞皇帝。

上吊死的。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