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苑奇葩-------旱稻
穿着布鞋去种稻,不用灌水收稻谷,这一听似天方夜谭的神话,如今在科学家手中变成为现实,并在我国安吉的果园、富阳的山地、广西旱区、北京秦皇岛等地获得大面积丰收,平均亩产400公斤,这种神奇的栽培稻是稻苑里的一朵奇葩——旱稻。 这是一片丰收的稻田,这里的稻子颗粒饱满,秸杆整齐….这就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杰作,该中心育成的旱稻新品种“中旱3号”,已经成为我国首批通过全国审定的旱稻新品种。旱稻品种的育成,对拥有10多亿亩旱地的中国来说,将是水稻栽培史上的一项革新,具有重要的农业战略意义。 栽培稻实际上是一个大家族,有很多兄弟姊妹,他们形态各一、性格各异,水稻和旱稻都是其中的成员之一,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对水的依赖性,水稻对水的依赖性要远大于旱稻。然而生活中,人们对旱稻的了解远远少于水稻,旱稻似乎被人们遗忘在角落里。
然而,在全球水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旱稻的抗旱性,为粮食生产开创新的道路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目前,每亩稻田灌溉用水量为700—900立方米,如改种高产优质的抗旱品种,每亩只需要200—300立方米左右。每亩可节水500—700立方米,若在全国灌溉稻田推广1000万亩高产抗旱稻,可节约用水50—70亿立方米。 大家都知道,水稻产量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是因为我国科学家应用了杂交稻技术,与水稻一样,旱稻要在产量上得到提高,必须靠科学家在杂交旱稻研究方面获得突破。现在,在我国的抗旱到稻新品种“中旱3号”已经育成,接下来就是需要在全国推广工作,我国的科学家对旱稻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