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知识你知道多少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1-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一、月球的基本参数:

平均赤道半径: ae = 1738000 米

平均半径: a = 17374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1.618 米/秒2

平均自转周期: T = 27.32166 天

扁率: f = 0.006

质量: M⊕ = 0.07348 ×1024 公斤

月心引力常数: GM = 4.***********×1012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3.34 克/厘米3

地月系质量比 E/M = 81.30068

离地球平均距离: R = 384400 公里

逃逸速度: v = 2.38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120 ~ +150

表面大气压: p = 1.3 × 10-10 帕

根据天然和人工月震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月球跟地球一样,也可以分成月壳、月幔和月核等层次。月壳厚约60~65千米,它最上部的1000~2000米主要是月壤和岩石碎块。

月壳以下到1000千米处是月幔,有人把月幔的下限定在1388千米深处。月幔的部分占了月球一半以上的体积,主要由相当于地球上的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组成,物质密度一般超过每立方厘米3.5克,下层可能略低5%。从月幔以下直到1740千米深处的月球中心为月核,主要由铁、镍、硫等组成。月核的温度大致在1000摄氏度~1600摄氏度之间。

日食

每当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三个天体连成一线时,日食便会发生(见图1)。月球阻挡了太阳光,在地球上造成阴影,使某些地区不能接受到部份或全部阳光。至于观测者看到太阳给遮盖了多小,则要视乎他们身处的地方相对月球阴影的位置。如观测者在半影区内,他们会看到日偏食,而身处本影区的人则会看到日全食。

参考资料:各处书籍

一、月球的基本参数:

平均赤道半径: ae = 1738000 米

平均半径: a = 17374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1.618 米/秒2

平均自转周期: T = 27.32166 天

扁率: f = 0.006

质量: M⊕ = 0.07348 ×1024 公斤

月心引力常数: GM = 4.***********×1012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3.34 克/厘米3

地月系质量比 E/M = 81.30068

离地球平均距离: R = 384400 公里

逃逸速度: v = 2.38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120 ~ +150

表面大气压: p = 1.3 × 10-10 帕

二、圈层结构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它与地球有着密切的演化联系。根据对建立在月球上的阿波罗11号和12号月震台记录资料的分析,以及对月球表面和月岩的研究,可知现今的月球内部也有圈层结构,但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并不完全相同。月球表面有一层几米至数十米厚的月球土壤。整个月球可以认为由月球岩石圈(0~1000公里)、软流圈(1000~1600公里)和月球核(1600~1738公里)组成。月球岩石圈又可进一步分为四层,即月壳(0~60公里)、上月幔(60~300公里)、中月幔(300~800公里)和月震带(800 ~ 1000公里)。软流圈又称为下月幔。在月壳的10公里、25公里和60公里深处,均存在月震波速的急剧变化,表明在这些深度处存在显著的不连续性。月球表面至25公里深处为玄武岩组成的月壳第一层次,25公里~60公里之间为月壳的第二层,由辉长岩和钙长岩组成。上月幔由富镁的橄榄石组成,中月幔和下月幔由基性岩组成。月球震源的位置位于600~1000公里的深度之间,平均月球震源深度为800公里。由于月球表面岩石的密度并不比整个月球的平均密度小很多,因此,可以认为月球核不会是较重的铁镍等元素组成,它可能呈塑性或部分熔融状。在月球1000公里深处,月幔温度不会高于1000°C。根据对月球内部状况的了解,固体部分圈层结构并不是地球本身所特有的。月球的上述圈层结构,也是月球的演化过程中整个月球物质圈层分化的结果。

三、月面特征

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没有水,大气极其稀薄,大气密度不到地球海平面大气密度的一万亿分之一。没有火山活动,也没有生命,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已经知道月海有22个,总面积500万平方公里。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较大的月海有10个:位于东部的是风暴洋、雨海、云海、湿海和汽海,位于西部的是危海、澄海、静海、丰富海和酒海。这些月海都为月球内部喷发出来的大量熔岩所充填,某些月海盆地中的环形山,也被喷发的熔岩所覆盖,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暗色熔岩平原。因此,月海盆地的形成以及继之而来的熔岩喷发,构成了月球演化史上最主要的事件之一。

月球上的陨击坑通常又称为环形山,它是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环形山(crater),希腊文的意思是"碗",所以又称为碗状凹坑结构。环形山的形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陨星撞击的结果,二是火山活动;但是大多数的环形结构均属于陨星的撞击结果。1924年,吉福德(A. C. Gifford)曾把月坑同地球上的陨石坑作了比较,证实了月坑是陨星撞击形成的。因此,陨击作用是形成现今月球表面形态的主要作用之一。许多大型环形山都具有向四周延伸的辐射状条纹,并由较高反射率的物质所组成,形成波状起伏的地形,向外延伸可达数百公里。环形山周围有溅射出来的物质形成的覆盖层;溅射的大块岩石又撞击月球表面,形成次生陨击坑。由于反复的陨星撞击与岩块溅落,以及月球内部喷出的熔岩大规模泛滥,使得许多陨击坑模糊不清,或只有陨击坑中央的尖峰露出覆盖熔岩的表面。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月亮的故事数不胜数。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尔特弥斯,同时她也是狩猎女神。月球的天文符号好像弯弯的娥眉,同时象征着阿尔特弥斯的神弓。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