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他是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第一所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其兴办的各式学校现在招生的还有数十所。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京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其“湖北新政”较为成功,督练新军及教育开化之先,使武汉成为辛亥革命肇事之地。
1837年,张之洞诞生于河北南皮县
1863年,张之洞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成为众人瞩目的“探花”郎,从此步入政坛。
1884年,时任两广总督,启用冯子材击败法国军队,名声大振。后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制铁局、织布局,修铁路,从“清流”派成为直追李鸿章的洋务巨擘。
1898年春,张之洞开始修撰平生最重要的著作《劝学篇》,这部著作最核心的观点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0年.张之洞纵横捭阖,与朝廷、列强及保皇派、革命党诸方面周旋,主谋策划“东南互保”,以免“全局瓦解,不可收拾”。
1903年,张之洞自京城返武昌,顺道回南皮祭祖。他捐出五千两赏银、积累的廉俸一万二千两,在家乡兴建新式学校,并命名为慈恩学堂。学校布局新颖,有教室、寝室、餐厅、厨房、议事厅、图书室、操场,还设置有花园假山,种植了古槐和海棠,整体风格是中西合璧。
1906年,年高老迈的张之洞由“久任疆寄”的地方大吏迈入朝廷中枢,后被擢升为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站在了晚清权力的最中心,成为“第二次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的主角。尽管此时已经是“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但张之洞仍尽心竭力,试图力挽危局。
1907年,慈恩学堂竣工,七月正式开学。先后设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部,定额各为三十人,学制分别为四年和五年。
1909年10月4日晚9时左右,在今北京西城区什刹海湖畔白米斜街11号院,73岁的张之洞含泪告慰床边哽咽的子女:“吾无甚痛苦矣。”随后离世。
1909年10月6日,清廷颁布上谕高度概括其一生,赐谥号“文襄”。
1909年10月6日,曾担任张之洞护卫、时任湖北新军第八镇(师)统制(师长)兼任湖北提督的张彪,花1.2万两银子从江南购置沉香木做棺,快车连夜送到京城。尽管清廷赏银三千两治丧,但大部分丧葬资金由张的亲朋和门生筹措。张之洞官至一品,清廉一生,“到死,地不加一亩”。
1910年12月,张之洞与三位夫人合葬在南皮县双庙村。
1911年,孙中山在视察武汉时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意指张在鄂兴实业、练新军、办教育,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人才和思想等基础。
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投湖自尽,文化巨擘陈寅恪为其写下挽诗,“当日英贤谁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忠顺勤劳矢素衷,中西体用资循诱”,在悼念亡友的同时,重新评价了晚清新政和张之洞的价值。他甚至还公开宣言自己“思想寓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
1928年,北伐战争期间,国民军一部经过双庙村,一个湖北籍的连长,带着全连士兵到张之洞坟前鞠躬致祭。正是在民间有着极高的认可度,清末民初的乱世之中,张之洞的墓始终无恙。据张氏墓园的守墓人多年后回忆,张家坟场也曾屡遭劫难,其他坟墓多次被盗,但一直无人惊扰张之洞安葬之处
1937年6月,“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做事极不容易。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惋惜洋务运动晚了20年。
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占领了南皮县,张之洞的坟墓也未遭破坏,十分洁静,来此凭吊的社会名流络绎不绝。在隆隆的枪炮声中,“刻石林立,堪称碑林”,墓园里的松柏、杨柳、白杨等纵横交错,“遮天蔽日”,“老鸹喜鹊成千上万,赶都赶不走”。
1949年,南皮解放后,慈恩学堂更名为南皮中学。
1956年,牟安世著《洋务运动》问世,该书在导言中称,“所谓洋务运动(或称‘同光新政’),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1950-1979,数十年间涉及张之洞的20多篇论文,绝大多数是“文革”期间由厂矿工人理论组或大专院校工农兵学员所写的批判文章。
1962年,毛泽东曾强调,“谈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1966年秋的某天,以南皮中学学生为主的红卫兵造反派,扛旗打锣来到墓地,先将张之洞墓碑拉倒,然后开始掘墓。“全身是完整的,皮肉干白,贴在骨头上,衣服见风后就成了布片,到处飘散。”张之洞和三位夫人就这样被暴在南皮县郊荒芜的坟场。“有些小孩子去那儿玩耍,凑过去拨弄拨弄,一会踢两脚,一会又把尸体扶起来靠在院墙上。”
1966年秋末,河北南皮县双庙村村民张执信偷偷掩埋张之洞及其夫人尸骨。“我当时只是知道张之洞是个为国家为老百姓的大官,是个好人,再说即使是普通人,这么干也太缺德了!”张执信掩埋尸骨后,再三嘱咐知情人,千万不要声张,以免造反派知道。
1990年代,张之洞的照片及其墓志铭,开始出现在南皮县印刷的精美画册上的显要位置。而张之洞则成为了南皮这个欠发达县的“文化名片”。
1993年春,南皮县政府在张之洞墓地上重新堆了坟。同时,成立“张公园”筹建委员会。“张公园”规划占地500余墓,需投资3000万人民币,而当时南皮县全年经济收入不过2000万。
1993年10月4日,张之洞逝世84周年,南皮举行了大型公祭活动,著名心理学家、张之洞的孙女张厚粲也在被邀请之列,她看到这个“张公园”的规划后提出,“县领导的意图是积极的,不过我看有些庞大,投资三千万啊,县财政收入一年才两千万,如果计划落空如何向世人交代?我看是否先建一座张公纪念馆,十几万元足矣,以后慢慢求发展。”但建议没有被采纳。
1994年,“张公园”筹建工作便陷入困境。财政投资、社会捐资只凑了三四十万,墓地无人管理,筹建办撤消。
1998年8月,全书正文299卷,附录6卷,达790余万字的《张之洞全集》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2年春,新筑的张之洞空坟遭盗,盗贼在坟墓的南部中上方掏开一个可容一人进入的大洞,深约两米左右,被掏出来的黄土撒在四周的麦地。可以想见,盗贼是沮丧而返。
2007年6月9日凌晨6点,在张之洞原来坟墓的附近找到两具并列而卧的遗骨,男性遗骨在左,女性在右。南皮县张之洞研究会鉴定认为:“经测量,遗骨与史载张之洞身材一致,而且张之洞墓附近方圆几十米内没有其他坟墓,基本肯定是张之洞遗骨。”
2008年10月4日.张之洞遗骨重新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