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初评《拉贝日记》:那是在兽行中求生存

王朝娱乐·作者佚名  2009-04-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4月底,有两部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题材片登陆全国各大影院,片未映,议论的声音却纷纷袭来。相对来说,4月29日即将上映的由中德法三国合拍的影片《拉贝日记》所呈现的角度为第三方,是国际公认的一段历史日记,讲述了日军在南京的血腥屠杀期间,德国人约翰拉贝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了数以万计的南京同胞,而唯一的中方主演张静初扮演的女学生琅书正是其中的一员。影片通过真实还原拉贝当年的日记,再现中国人的朋友——约翰拉贝先生的感人故事。

如果张静初是琅书

张静初谈到自己饰演琅书的感受时,更多的是接演的幸运,能有机会真切的去认识拉贝,认识这段永远不可能被抚平的伤痛,认识这场人类浩劫中无数的人与事。

其实,在《拉贝日记》原版的书中,是没有琅书这个人物的,后来,导演加伦伯特和张静初聊到要创作这部影片时,告诉她,“我想在剧本中增加一个中国女孩的角色,她代表了那场战争中的很多人,我想就把她起名为‘静初’”。在最后的定稿中,才将名字确定为琅书。

张静初认为自己所扮演的琅书是一个理想化的角色。“她只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生,竟然有意识去拿起摄像机录制下自己身边发生的灾难,说明她知道这个影像的重要性。她接受过中西方文化的教育,最后还为神父留下了40多分钟影像资料,不断忍住自己的悲痛,是意志力非常惊人的女孩。可她也不是完美的,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爱,所以这也造就了她独立的个性。

当问道张静初在饰演过程中有没有想过,如果自己就是琅书,在那样残酷的时代里,如何选择的时候,张静初停顿下来。“嗯......是的,想过这个问题。我可能会有几个选择。在拍戏的时候,你面对的‘南京’尸横遍野,作为一个人,第一个反应是能否跑到屋檐下躲起来,不要让日本人看见,这是求生本能。可是,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看到的只有屠杀,根本逃不掉。我看过一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李秀英的老人回忆,她说自己被日本人砍了37刀,却还坚强与日本兵搏斗,她的心中只有愤怒,什么伤痛都会忘掉。勇敢的人不害怕吗?拉贝也害怕,也傲慢,但得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我是琅书的话,我也害怕,但一定也想练习武术,殊死搏斗,不是那么简单的定义人心深处的感觉。”

拉贝的意义就是黑暗里的那盏灯

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也上映在即,张静初坦言还未看到影片,但是大家都在为这段历史的记忆做出自己愿意做的事。“不得不说,这两部电影不是谁好谁不好的比较,因为拍摄方式、角度、范围都有很大差异,一个是我们自己的团队,一个是西方人的方式,并且,《拉贝日记》是很真实并国际公认的一段历史材料,导演也尊重了原著史实,它不是从中国人的角度去看自己的历史,而是站在了第三方——世界上异国他乡的一个人去看同类遭受如此毁灭性的灾难,他更具有客观性,不是用国界去划分的。就像现在我们去看中东地区战争的画面,我们也会感到伤心、愤怒和绝望,作为一个人来说,这样的事情不应该用太多情绪化东西过多渲染。历史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谁都无法更改一丝一毫。这是作为人对灾难的认同感。”

西方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谚语叫:历史的教训就是告诉我们永远不吸取历史的教训。张静初非常认同这句话。她觉得,拉贝在历史中也不是完人,他有很多傲慢不削的性格,但是他又如此富有同情心,最后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被战胜国认为是纳粹分子,不得不一贫如洗的回到德国接受调查,中国人自愿捐款帮他度过了难关,即使是在那样的处境里,在中国那段时光依然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拉贝的意义在于他让我们看到即使世界再黑暗,也会有人去点燃光亮,只要有那盏灯,不管多黑暗,也会有希望。“我们应该学会感谢点灯的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