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国初期声势浩大的“拒映美片”运动到如今“生怕与好莱坞扯不上关系”,新中国电影60年的发展经历了鲜明转折和起伏。专家指出,中国电影界不应对好莱坞电影过度批判或崇拜,简单把好莱坞电影的生产方式当作是“配方”更是一种误区。
日前在京召开的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新中国电影60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指出,新中国电影60年发展过程跟好莱坞有着非常复杂的动态关系。
他介绍,1950年,在中央政府“肃清美英帝国主义有毒影片”等方针指引下,中国电影界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除好莱坞电影的运动。上海因曾集中放映和传播好莱坞电影而成为“主战场”,“不仅要清除好莱坞电影,更要批判好莱坞电影的创作方法及其技巧”成为当时持续升温的社会舆论。而作为新中国中央电影局的首任局长袁牧之就曾因“受好莱坞思想的影响”受到批评。
饶曙光说,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的17年间,中国电影基本上是在完全清除了好莱坞电影的背景下进行创作的,但好莱坞情节剧的一些叙事模式和风格依然隐约可见,只不过政治意识形态代替了道德伦理,阶级代替了个人,国家代替了家庭,因为当时中国电影人看得最多,研究得最多的仍然是美国影片,以至在影片放映间中一个个镜头地研究。此外,在有限的范围内,好莱坞电影依然以“内部放映”的方式传播。
他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所有的中国电影人最害怕的一件事莫过于与好莱坞、好莱坞电影扯上关系;但几十年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电影人几乎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似乎生怕不能与好莱坞、好莱坞电影扯上关系。
他说,1994年,随着《亡命天涯》《红番区》等好莱坞影片登陆中国,“好莱坞大片”在促使中国电影市场复苏、改变中国电影市场格局的同时,也促成了《红粉》《阳光》《红樱桃》等所谓中国“大片”的诞生。
然而在“入世”谈判前后,中国电影人对好莱坞又产生一种恐慌心理,不过让人欣喜的是,美国大片带来的“灭顶之灾”并没有出现,中国找到了一条电影产业发展之路,自2003年以来国产影片票房已经连续6年超过进口影片。
“我们很难设想,假如我们现在不是国产电影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我们还是都看好莱坞电影的话,对于中国年轻观众的影响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但是他指出,今天中国电影界又有一种对好莱坞工业过度崇拜的倾向:简单地把好莱坞的生产方式理解为大投入、大导演、大明星,加上魔幻或科幻元素就能产生高票房的“配方式”生产。
“这是一种误区。电影包含着更多的创造性元素,需要导演、编剧和艺术创作人员来实现,单纯的营销运作并不能实现电影业的持续发展。”他说。
饶曙光指出,如今对于好莱坞的借鉴,可以从研究好莱坞电影如何开拓中国市场入手。他说,数年前好莱坞电影《花木兰》还不能征服中国观众,而2008年的《功夫熊猫》采用的“西方立场、中国表达”就成功打入了中国市场。但中国电影对于海外市场的开拓目前还比较盲目,缺乏一个国家战略和对“中国立场、西方表达”等技术层面的研究。
“我们可以研究一下好莱坞电影是如何开拓我们的市场的,这其中有一些东西我们可以吸取。”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