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上伟大的配乐家,我心目中有二位。一是已然仙去的尼诺·罗塔(N inoR ota),写过费里尼那脍炙人口的《大路》和《八又二分之一》,还有《教父》里那些带有强烈意大利地方风味的片段。
另一位就是埃尼奥·莫里康(EnnioM orricone),写过五百部影视作品的音乐,堪称当代最伟大的电影大师。很荣幸,他五月底来亚洲巡回,由他亲手指挥演奏会,先到北京,转往首尔,再到台北。
多么难得,他已高龄八十一岁了!
1964年,我们首先听到他的《荒野大镖客》主题曲,简单的小号吹起主旋律,配上口哨,再混上较为剧烈的电吉他单音,还有鼓声,人的和唱声,组成了看过听到便难以忘怀的记忆。片头中的鼓声宛如马蹄声,原色浓厚的枪手骑马动画剪影,代替了美式西部电影的峭壁草原快马。莫里康的音乐成为意式镖客电影(或被诸称为“通心粉西部片”)不可缺的一部分:电影主题曲中的凄凉、暴力,和隐隐透出的孤高气质,与主角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满脸的胡碴,荒漠中的危险与潜伏的暴力,配合得再好不过。
他接着再接再厉为《荒野大镖客续集》、《黄昏三镖客》、《狂沙十万里》谱曲,与伊斯特伍德、导演塞吉欧·李昂尼成为意式西部片的铁三角金字招牌,更是繁多这类欧洲来的次类型电影模仿的对象。
其实,像《革命怪客》(Duck,youSucker)已经用女声大合唱组成繁复的歌剧般的配乐,停顿、断裂的处理方式,为这部带点戏谑的荒漠游侠平添不少反讽的现代感,焦虑的情绪从不协调音透露出来,与传统美国西部片的奋斗与理想大相迳庭。
《狂沙十万里》以单调的口琴音,与塞尼欧印象中的荒疏苍凉,以及马嘶、风声、轮转的风轮,在表面宁静下惴惴不安的风吹草动,这些脱离动作、暴力的处理,彰显出李昂尼的艺术才华(这一点,模仿他的吴宇森是瞠乎其后),而莫里康的音乐处理更成为主题象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那个时代,可是人人会吹镖客电影的口哨曲,琅琅上口(另一首应是《桂河大桥》的战俘行进曲。)后来李小龙式的功夫片崛起,片头也竭力仿效意式镖客片,用剪影动画配上电吉他音乐和吆喝式的和唱声,倒也相得盖彰,《猛龙过江》即为典型代表。
可是你以为莫里康的声名就来自这些令人琅琅上口的镖客电影吗?你就大错特错了,他500部影视作品涉及范围之广、类型之多,令人咋舌地包括了日本电视影集《宫本武藏》呢!
他和太多大导演都合作过,像阿莫多瓦(《绑架求爱》)、托纳托里(《新天堂乐园》)、巴索里尼(《十日读》、《坎特伯里的故事》、贝托鲁奇(《荒谬人的悲剧》、《1990》),罗兰·杰菲(《教会》)、波兰斯基(《狂凶记》),还有布莱恩·德·帕马(《铁面无私》、《越战创伤》),泰伦斯·马立克的《天堂之日》等等。
我个人最喜欢的有《天堂之日》,莫里康含蓄婉约的处理,和电影以低光“魔幻时刻”的映像摄影,构成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新天堂乐园》的电影本身我嫌它太滥情洒狗血,可是莫里康的配乐甜中带着苦涩,那是对童年、对记忆中不可挽回的向往,和破裂片段老电影的浪漫痛苦情怀。至于大陆许多朋友都热爱的电影《美国往事》,是李昂尼首闯美国的黑帮电影,导演企图心强,艺术层次亦高,莫里康的配乐更相得益彰,一点不输《教父》的气势。当然还有《海上钢琴师》(TheLegendof 1900),荡气回肠的音乐,悠扬壮丽的史特风格,都是莫里康惊人的成就之一。
他共得过五次英国奥斯卡大奖,美国的奥斯卡则是屡提屡败,足见投票的会员尚不能欣赏其音乐的层次。直到2007年终于醒悟对大师的亏待,颁赠给他“终身成就奖”,之前,威尼斯电影节也曾给他“终身成就奖”。
高龄的他仍不辞辛劳带着乐团来亚洲巡回(之前曾在欧洲多次表演,马友友、席琳·狄翁、布鲁斯·史普林斯丁都和他合作过)。我将带着崇敬的心去向电影史致敬——— 他让观众知道,看电影时,耳朵和眼睛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