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悬而未决的迷思,那就是是否所有德国人都是效忠阿道夫·希特勒的纳粹。这不是真的,因为在1933年希特勒首次掌权之后,有一些团体就秘密地或者公开地反对希特勒,在二战中、末期,更有一部分德国国防军军官牵涉其中。一趟伯林之旅,让布莱恩·辛格、克里斯多福·麦卡瑞以及纳森·亚历山大决定将这段德国国防军内部反希特勒的“抵抗运动”历史,搬上大屏幕。
电影版在剧情方面基本遵循历史事件,德国国防军军官史陶芬博格上校原本是宣誓效忠希特勒的高级军官,当他发现希特勒为巩固强权,而开始进行大屠杀的残酷面貌之后,便对服从长官命令与效忠国家感到相当挣扎。因此他邀集有志之士组成一个机密小组,巧妙的运用希特勒在他自己遇害时的紧急应变计划“华尔奇丽雅行动”当作伪装,计划刺杀希特勒,并一举推翻纳粹政府。随着德军败局渐显,史陶芬博格上校等筹划以“华尔奇丽雅”(Valkyrie)作为秘密行动代号,计划以藏有炸弹的公文包刺杀希特勒,拯救德国以及全世界。时间分秒流逝,他的计划是否能成功?答案对于稍稍了解历史的观众而言,其实是不言而喻的。就导演布莱恩·辛格而言,拍摄《刺杀希特勒》无疑是一次颇具冒险的举动,其商业电影的运作能力始于《X战警》(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质疑于《超人归来》(票房和口碑都低于预期),可以说本片是验证其能力的一道关口。或许布莱恩·辛格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此拖上了三度获得奥斯卡奖提名、电影在全球有着超过六十亿美元佳绩的大明星汤姆·克鲁斯,以此作为票房保证。客观的来说,史陶芬伯格是个活生生的英雄,但在电影中的角色却不好发挥,汤姆·克鲁斯的表现更多的体现在“制服秀”和“靓汤脸”。布莱恩·辛格在结局既定的前提下,对于悬疑和节奏的处理显得很是心有余而……至于电影的沉闷与否,就在于观众各自的口味和欣赏习惯了。
二十世纪福克斯在三区采用了韩、泰、港共版发行的策略,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节省制作成本的考量。画面处理较为柔和,无论是色彩表现还是锐利效果都趋向中性,并不特别突出,只能说可以拿个合格分。音效方面DVD配置了杜比格式的主音轨,对剧情片定位的《刺杀希特勒》而言也算是不过不失,雄浑配乐的响起,现场环绕感很强,如德军官兵列队集合的现场感也不错。花絮方面,汤姆·克鲁斯和布莱恩·辛格录制的全程评论音轨值得欣赏,可惜遗憾的是福克斯的汉化功课并不彻底,没有配置官方中文字幕,只能考验国内观众和玩家的英语听力了。此外,还有两部关于“华尔奇丽雅行动”的特辑短片,作为电影的背景历史素材,也具有一定的参考观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