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研讨会专家点评:“康吴团队”在探险

王朝娱乐·作者佚名  2009-06-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专家们畅所欲言

6月4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战火后的冷思考——从《团长》热播看国内电视剧产业现状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到场嘉宾除了《团长》导演康洪雷和总制片人吴毅,还包括著名作家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王锋、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制片人俞胜利、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尹鸿,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仲呈祥和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一些权威教授,以及几位资深媒体评论人。

创作上继续打造品牌效应

著名评论家李准在会上主张电视剧创作者给予《团长》认真重视,在他看来,《团长》的出现说明了创作思想的解放,创作环境越来越自由利于创作。创作者通过作品在题材上表现出的突破和对自身的突破,以及制片方在播出模式、营销模式上的突破是专家们主要关注的焦点,也是他们对“康吴团队”在《团长》中的表现最为赞赏的。一个不断求新的导演,与一个不断在市场中寻求最佳营销出路的制片人所产生碰撞,必定产生一部引人关注及争议的作品,虽然在明显的优势下也会有所弊端,比如在专家也客观指出的该剧中出现的同态叙述持续时间太长易产生乏味,对于观众传统惯性接受能力的考虑不足等,但不能否认的是只有创新才会有突破。

对于《团长》中所表现出的电视剧与话剧风格的兼容问题,专家们认为康导创新的步子稍微跨得大了些,毕竟中国观众坐到剧场看话剧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大家对于剧中那种大段落的对白,表现人物个性心理的细化体现,“几集没有讲出什么事”的表现形式的不适应,也是可以理解的。专家认为,“三年之后大家再去看《团长》,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所以说这种创新虽然是一种探险,还是应该被保护的,并且应该提倡形成导演的个人化风格,打出品牌效应。现在“康洪雷作品”已经形成一种品牌,而如何在坚持改变中确立自己的风格,是专家们对康导提出的思考。

营销上由被动变主动

《团长》的一个主要现象是“热议”大于热播,这一点主要在于后期营销上。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副馆长王甫表示,4+4模式出现了很多表现方法,有的进行了语言牌示,有的进行了播出调整,进行长达几集的联播,这从产业发展来讲是一种营销模式的突破。看起来是无序的,但这种无序正在打破现在的管理方式、管理方法。我们现在管理方式就是4+1模式,首播四个台、重播四个台,这相当于由完全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当中的一个拐点,这个拐点简单来说,就是4+4+1的模式。

对于营销,《团长》总制片人吴毅很有发言权:“这次最大的是营销,我们是自动营销,而不是被动的,在区域上我们选择最强势的媒体,完成了这次营销。今天反过来印证,我也在反思,究竟是营销选择错误,还是作品创作步子比较大,造成了失衡,还是问题出在电视台?我综合想哪个因素大一些?最后发现最大成分还是电视台,放大了不均衡的局面。当然还有媒体,你们都尊重收视率,把收视率拿过来看看,从哪里来的高开低走。到今年为止,在城市台播的戏,能超过《团长》很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