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最火的电视剧,一部是《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下简称为“《团长》”),一部是《潜伏》。但在第15届上海电视节上,《潜伏》拿下三项大奖,《团长》却颗粒无收,反差巨大。
这样的结果虽然有点意外,但也不太出乎我的意料。理由很简单,《团长》有意挑战观众的智商,而《潜伏》挑战的却是观众的情商。
《团长》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作品。“个人化”两个意思,一是这是贴着导演康洪雷个人标签的电视剧,二是这是一部以个人的限知视角讲述个人记忆的电视剧。康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导演,一般导演只拍自己熟悉的题材;较为优秀的导演是每拍一部就换一个题材,绝不雷同;而最好的导演则是无论拍什么题材,即使每一部戏都拍摄同类题材,但都能拍出“彩”来,康洪雷就是一位这样的导演。
《团长》不同于以往作品的艺术创新,是最大限度地改变了讲述故事的惯用方式。一提到中国远征军,直觉上就是一个宏大叙事,但康导反其道而行之,全剧只是选择孟烦了作为故事的讲述者,以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叙事方式,把整个中国远征军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处理成了一个普通士兵个人记忆的片段串联。记忆,与前后因果关系要求非常严密的故事不一样,首先叙事可以不严格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构建线性的叙事线索,其次前后情节可以不需要因果关系构建的矛盾与冲突,所以《团长》的故事看起来会比较乱一些。但这样叙事的好处在于,容易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可以说《团长》整体上给观众的感觉是一个“有人物、缺故事”的电视剧。
对于观众,电视剧提供的就是精彩的故事,《团长》的故事却需要观众在仔细观看之后在脑海中自行重建才能完成,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对观众收视习惯的一个挑战,严重一点说是对观众智商的挑战,这也是为什么《潜伏》开播后,《团长》热度骤降的原因。
《潜伏》的缺点也就是它的优点。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电视剧,典型之处就在于缺乏创新,无论在叙事手段上还是情节表达上都再传统不过,老老实实编故事,踏踏实实拍故事,如何把故事讲得精彩就怎样去做,它挖掘了所有谍战戏中可以赚人眼球的所有元素,把敌我两方斗志斗勇的刺激性、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余则成和三个女子,其中主要是翠平)都集中到一部戏之中;至于人物形象,则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呈现了出来。欣赏这种电视剧,观众的反应只有被吸引,没有被挑战,如果有挑战的话,那也绝不是要让人死掉不少脑细胞的智商方面的挑战,而是挑战了观众的情商。大家之所以喜欢余则成,并不是因为他的智商有多高,而是他拥有非凡的处理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而我们生活正是需要多一点机智,多一点磨炼。多一点感情投资,或许我们也会练就成像余则成一样的“情商高手”。
挑战情商可以培养情商,挑战智商则可以开发智商,关键是观众不想通过观看电视剧来开发智商,这就是《潜伏》为何满载而归、《团长》为何一无所获的根本原因。不过必须承认,目前电视荧屏太缺少挑战观众智商的电视剧了。如果不是为了收视率和评奖的话,涌现更多像《团长》一样的电视剧,才是中国电视剧真正走向繁荣的标志之一。
□张国涛(中国传媒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