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作品首次拍卖 名家王鸣禄作品拍出天价

王朝娱乐·作者佚名  2009-07-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王鸣禄

本报讯 “一号作品是王鸣禄的《城管与地摊儿》,起拍价一万元……”拍卖师声音刚落,台下的竞拍者开始角力:“四万”、“十五万”、“二十万”。拍卖槌落,二十万元成交。

昨天,全国(天津)相声新作品拍卖会在北京新闻大厦敲响第一槌,16件作品共拍出100.7万元,而年过七旬的天津相声作家王鸣禄成最大赢家,两件作品各拍出20万元高价。买家则是天津一广告公司董事长。

昨日上午10点整,拍卖会准时开始。但9点刚过,不少有意竞拍的个人就纷纷到登记处登记并领取号牌。虽然整个拍卖活动仅一个小时左右,但气氛却非常热烈。16件作品共拍出100.7万元,不过激烈的争夺却主要是在几件重要作品上。

首先拍卖的是王鸣禄先生的新作《城管与地摊儿》,讲述的是城管与摆地摊儿的通过对话最终达到和谐相处的故事。由于作者从1958年就开始写作,有过多次获奖的经历,再加上是相声拍卖第一槌的第一件作品,所以竞拍非常激烈。666号竞拍者来自天津,有志在必得之心,从对手报价15万元后直接报出20万元,最终成交。最后一个作品是王鸣禄和刘景州合写的《时空隧道》,是关于新农村题材,则由6号竞拍者以20万元高价拍得。这两部作品能拍出高价,显然除了作者是名家外,其排序具有象征意义也是一大原因。一个例证是王鸣禄与赵鹏合写的《X家秘闻》,为第三号作品,仅拍出2.8万元。

其他13件作品中,天津相声创作名家丁润洪的作品《艾折腾》讽刺一些有钱人的挥霍无度作为,也拍出18.5万元的高价。其他作品最低的为一万元,和估价吻合。记者在拍卖现场发现,买家中有企业家,也有演员,但不少人相互认识,所以现场心有所属的买家甚至有的直接站起来喊,“4万5千,还有人加吗?”这样下来,其他人就只好做和事佬,不争也罢。

昨天拍卖会结束后,主办单位之一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姜昆向记者透露,“昨晚我只睡了几个小时,因为得做预案。比如流拍怎么办?虚假竞拍怎么办?”结局很好,也让他感到非常意外,“为了预防万一,我还专门请了三个企业家来竞拍,结果他们都没拍上。”

对于相声拍卖这种形式,在开拍前,姜昆有一段“定调”的讲话,称“中国相声作品拍卖将落下历史性的‘第一槌’,也敲开了相声创作走文化产业之路的大门。这样才会让相声创作者安心创作。现在的问题是,相声创作队伍走光了,都去写小说,写情景喜剧去了。”

对于一件相声作品卖出20万元,姜昆认为这并不稀奇,“一些演员演一场三万元,演几场就回来了。”

新闻人物

王鸣禄:相声不新,发展不了

71岁的王鸣禄是昨天最大的赢家。拍卖会后,他还和来自天津的买家孙家才握手交谈。王鸣禄表现得非常平静,不过他向记者坦言,“我没想到拍得这么高。以前我给别人写作品,很少有主动给钱的,给电台、电视台写,也就千儿八百的,给企业写,也就几千块。”这位老先生还感慨地对记者说,“这么多年来,演员演我的作品,送给一件军大衣,我就很感动。”对于拍卖新作品这种形式,王鸣禄非常认同,“相声行业应触底反弹。拍卖会开了一个好头,真正促进了相声艺术的发展。我觉得一些名演员也应该不怕冒险,多演新作品。有的茶馆相声老百姓喜欢看,就因为新。我希望有人挑头,跟旧的相声对着干。相声不新,发展不了”。

买家孙家才原是天津电台的播音员,也是孙敬修的徒弟,现在天津经营自己的传媒广告公司。他说自己经常听相声,也非常欣赏王鸣禄的作品。而据其公司的总经理郭女士介绍,他们是前天才知道相声拍卖一事,昨天凌晨6点就从天津出发赶到北京竞拍,之前并没有看过他们拍得的作品。不过,孙家才表示,“20万元是我的心理价位。我觉得价格不贵。”据他透露,花24.5万元购得的两部作品将无偿送给合适的演员演出,不论演员是名家还是新人。

■文/本报记者 张玉洪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