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风云》编导之一麦兆辉
《窃听风云》
品质鉴定★★★★
类型片拍到现在,要想有新意,不是搞题材类型嫁接,就是玩主题概念包装——— 说到底,无非还是“噱头“二字。《无间道》的噱头是警方黑帮互派卧底,《门徒》的噱头是触目惊心的贩毒流程,麦兆辉与庄文强联手打造的新作《窃听风云》,噱头是什么?窃以为,有两大噱头。
其一就是片名“窃听”。当今社会最注重个人隐私,“窃听”当然是敏感又引人兴趣的话题。《窃听风云》以警方调查商业犯罪为故事主线,展示了大量的窃听技巧和内容。可以让你发横财的商业机密,上司与下属、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偷情暧昧,监视伴侣有无移情别恋的心机……在这方面,编导确实下足功夫,开篇刘青云、古天乐、吴彦祖潜入某商业公司安装窃听器一场,长达五六分钟,无一句对白,全靠演员形体眼神、镜头剪切和背景音乐来进行叙事,技术专业娴熟,情节险象环生,不失为近年少见的精彩开场,足以勾起观众往下看的欲望。
《窃听风云》的第二个噱头,即电影海报写的那句“贪魔出窍”,也是本片的主题。18年前,有一部港片叫《五虎将之决裂》,故事其实与《窃听风云》十分相似,都是几个警察在办案时利令智昏,最后愈陷愈深走上不归路。这种戏最好看的地方,在于贪欲之中又夹杂着兄弟情义,观众眼睁睁看着一两个人的贪欲连累了其他的兄弟,大家一起滑向罪恶的深渊,既充满同情又暗自警醒。不过,《五虎将之决裂》一如当年的其他港片,一味追求火爆癫狂。相比之下,《窃听风云》就贴近现实,继续《无间道》以静制动的节奏,注重描写三位男主角如何一步步走向堕落的微妙心理。每个人的“贪念”固然都有苦衷,但“不义之财”绝不易与;触犯法律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触怒幕后黑手。现实中我们看到的类似报复惨案还少么?如此说来,《窃听风云》的结局虽然悲惨煽情,但恶人自有“以暴制暴”的法外报应,却也能令观众看到天理循环,为主人公痛心之余,不至于郁闷终了。说到底,《窃听风云》仍是传统港片的套路,麦庄虽然不断强调三位男主角各自的现实苦痛,直指贪欲与生活压力互为因果的关系,但商业犯罪题材包装的仍是男性情义。只是刘青云这个“大哥”有太多瞻前顾后的懦弱,从某种程度上,正是他的犹豫不决,连累了两个兄弟和张静初、方中信这对前夫妻。
作为一部内地全额投资、纯香港班底制作的合拍片,《窃听风云》并没有为了迎合内地上映标准而放弃本港特色,没有重蹈“麦庄”前作《大搜查之女》的覆辙,这是本片最难得之处。当然,若说缺憾,个人感觉,《窃听风云》较之《无间道》,影像风格和节奏感要输上一筹。即便如此,《窃听风云》编导演各个环节的表现都在水准之上,堪称《伤城》、《门徒》之后,港产最佳警匪片一时之选。■ 魏君子
专访《窃听风云》编导麦兆辉:
这次的内地版和港版完全一样
《窃听风云》的股市题材,现在看来颇有些金融危机预言的味道,那么,它的创作是从哪里开始的?这个颇为黑色的故事,又是如何通过内地审查的?影片的编导之一麦兆辉(上图)接受了本报专访,且听他细说周详。采写:本报记者 方夷敏
创作动机:现在香港人的价值观,是一种很奇怪的价值观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你们在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金融危机还没有爆发。当时你们为什么想到要做这个电影?你自己炒股吗?
麦兆辉:我完全不懂炒股,从来都不懂,所以不会去碰自己不懂的东西。我向来觉得自己只能靠拍电影赚钱(笑)。不过我旁边的人都买。我们写剧本时还没爆发金融风暴,但当时已经觉得社会气氛很古怪。当时身边出现了几件怪事,其中一件是:香港一个很有名的幼稚园在招生,很多父母都拿申请表在排队,一排就是好几天。有记者过来采访这些父母,问他们为啥花这么多时间排队,被采访的小孩父母回答:“因为进了这个幼稚园就等于进了名牌小学,名牌中学,名牌大学……”之后记者又问,小孩进了名牌大学出来后,你们希望他们将来干嘛?那些父母的答案都很可笑,十个有八个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个金融投资家。你想想,这个问题如果放在以前,父母的答案一定会是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作家、工程师、律师或者医生等专业人才。他们其实根本不知道金融投资家的工作是什么,只知道他们很有钱。因为当时全世界的人都在炒股,律师医生都不赚钱,这些专业的人花了很长时间努力工作,都赚不到钱,唯一赚钱的就是炒股。
另一件事是,奥运期间,香港有个新闻,说有个男人拿枪到银行抢劫。连续三天抢了三家银行,总共抢了17万。被抓住以后判刑,最少坐牢25年。因为在香港拿枪抢劫是很严重的罪行,虽然他抢到的钱其实很少。相对来说,那些商业犯罪,提供假消息、内幕交易,动辄牵涉到几亿元的资金,但判刑却都是两年左右。
这两则新闻让我开始在想,现代香港人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是一种很奇怪的价值观。为什么现在人的价值观改变成这样?所以就开始写这个故事。我不知道内地的情况怎么样,但在香港,媒体都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股票内幕消息,打开报纸、收音机到处都是,很多人都不觉得这是问题。没想到后来金融危机爆发,拍的很多东西变成暗示、变成预言。
审查心得:幸好没人让我们把刘青云的角色设定成廉政公署的卧底
南都:香港放映的版本和国内版本有没有不同?
麦兆辉:没有不同。两个版本完全一样。
南都:电影送审后,没有做出删改吗?
麦兆辉:完全没有!这真是个奇迹!(边说边打开电脑让记者看电影局的审查批文,上面写着电影顺利通过审查,没有任何附加修改意见。)当时我们拍完后给投资方看,他们觉得没有大问题,但没想到会完全没有改动地通过。我们之前担心那些断手断脚的镜头、血啊什么的会被剪掉,结果一出来,大家都觉得是奇迹。所以这次真的很开心。这几年香港导演都在想着合拍片怎么和内地配合得更好一点,这次终于做到了。合拍片不是双方对抗,而是达到真正的合作。
南都:这次成功的经验是因为你们在写剧本和拍摄时,就把内地市场和审查环节考虑进去了吗?
麦兆辉:其实最初剧本写出来时是没想过内地市场的。因为涉及到警察犯罪,我们怕内地审批通不过,合拍公司也觉得很困难,所以这个项目一直搁着。后来尔冬升加入后,他看了剧本觉得很好,可以拍,并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可以在警察犯罪后有个反贪的主题。这等于给我们指了一条明路,后来剧本也顺利通过审查。从这里我们也学到一个经验,就是在合拍片时,很多题材不是不能碰,而是要找到那个能说服他们(注:电影局)的点。
南都:加了这个主题后,剧本有做重要改动吗?
麦兆辉:加入反贪这个主题后,我们在剧本里增加了廉政公署的作用。原来的剧本也有这部分,但没有现在那么重要。电影拍完送审时,我们曾经想过一个最坏的可能,是会被要求把刘青云那个角色设定成一开始就是廉政公署的人,只是在窃听组卧底。如果真这样改,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还好这种事没发生。我不是莫名其妙担心啊,因为我确实听说过这样的改动。如果这样,干脆不进内地算了。
南都:《大搜查》是你们第一次试水内地市场,票房和口碑都一般。从中有没有总结出什么经验?会不会觉得很难摸清内地观众的口味?
麦兆辉:《大搜查》是第一次试水内地市场,票房和口碑都不怎么样,不过我们也不会因此觉得很难适应内地市场。《大搜查》的教训是,原来我们理解的关于香港和内地应该怎么合作的那套方法是错的,最后审查剪掉也就是这些东西。比如《大搜查》原本的结局是陈奕迅来到大陆后用了些计谋跑掉,大陆警察抓不到他,最后来到香港,在香港警察的帮助下才抓到他。在我们看来,这是个很好的想法,两地警察受的训练不同,却可以合作抓同一个坏人。但最后这个结果通不过,要改,我们才知道,原来他不能在大陆跑掉……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就明白,今后很敏感的领域最好不要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