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的真功夫,假和尚是做不来的。
假少林武僧团的江湖
在刚刚召开的政协会议上,有政协委员提出了保护少林文化的提案,这是极有必要的。少林寺作为一个品牌,包含着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个性品质,她的价值和影响,已超越了寺院的范围和地域局限,所以恶意的商海侵蚀,是人们必须警醒的。
跟“假和尚团”打过交道的少林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人们稍加用心,真假武僧一看便知。
首先,他们的目的不同,真武僧的目的是交流少林文化,而假武僧的目的是骗钱。
其次,真假武僧在形象上大不相同。行走坐卧,真武僧仪态大方,说起话来稳稳当当;而假武僧则衣冠不整,穿着非常随便,言语中有一定的挑逗性、攻击性。
第三,真假武僧在表演内容上也不同。真武僧表演以童子功、少林拳等少林传统武术为主;而假武僧是以一些假气功为主,中间一定会抽出专门的时间和人员卖所谓的开了光的佛家用品。
第四,他们的组织方式完全不同。
真武僧通常是在少林
假和尚行骗江湖
由农民、老板、武校学员组成的假和尚团,连带武校和地方治安,被拴在一条利益链上。当他们用所谓的武术表演外加销售粗制膏药的低劣手段骗取钱财时,我们不得不反思——是游客民间艺术文化的匮乏,还是社会管理者责任的缺失,让假和尚团有了滋生的空间。
团队:80多人的武僧团仅有4人习武
“我跟了那个假武僧团三天,所有武僧团需要的行头,比如和尚书、膏药、器械、衣服等,要啥有啥。”1月26日,少林寺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从河南境内某县跑到湖北,然后再到湖南,“武僧团一天换一个地方”。每天夜里,表演活动一结束,由两辆大巴、两辆面包车和一辆小车组成的车队,就会载着这个拥有80多人的武僧团开往下一个目的地。
“80多人只是一个中等偏下规模的团,但他们同其他团一样,团内有着明显的分工。团里的成员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出资购(租)车、负责招募的老板,二是充当假和尚的农民,三是武校的学员。”
虽然打的旗号是少林武僧团,但“80多人里,会功夫的只有4个人,就是组团前临时从武校请来的学员”,这位工作人员介绍说。从表面上看,老板与充当假和尚的农民是招募关系,但这种关系也十分松散。假和尚每月给老板交纳两三百元的车费,吃住和衣服行头钱都需要自理,假和尚主要靠卖膏药赚钱,而老板的营利点则在销售门票和少林寺纪念品上。
过程:“跑地”“拉街”卖膏药
少林寺派出的工作人员,在三天里目睹了假武僧团的行骗过程。他们到了湖北的一个县城后,事先已经有“跑地”(选择表演场地的人)者作了安排,通常是在人多又相对安全的地方搭台。搭起的台子一般不是很大,跟周末超市门口搞促销活动的舞台差不多,只需七八人就能完成。其他人则负责“拉街”(招徕看客),这可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这直接决定了表演能吸引多少观众。
几个会功夫的武校学员,显然是“拉街”的主力,他们全部上阵,连翻跟头带踢腿。其余的假和尚们则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大声吆喝:“今晚×点,大家都来看少林武僧演出啦!”跟过去打把式卖艺的有几分相似,总之就是要尽量吸引行人的眼球。
“拉街”完毕,这些人就开始筹备演出。演出一般会收取门票,但数额很小,如果价太高也就没人来看了。“门票收入顶多能顾住交通费,想营利还是要靠卖东西。”据知情人介绍,每次表演,隔上一段时间就会停下来,假和尚们便蜂拥而上,拿着东西就往观众手里塞,可以说是用他们的热情逼迫观众买。

瞧,这才是真正的少林武僧!

保卫少林
规矩:在一个地方绝不待两个晚上
表演结束后,还有一段“自由活动”时间。这时候,假和尚们的伶牙俐齿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有时候是在街上随机搭讪,有的时候则直接挨家挨户敲门问有没有病人,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把手里那些“包治百病”的膏药卖出去。“他们把一种药放在锡纸上,再吐两口唾沫一掺和,拍在背上就能给人发热的感觉。”靠这些手段,成本一两毛的膏药,就能以一贴一二十元的价格卖出去,有时甚至会卖到几百元。
这不是江湖骗子的手段吗?对此,他们还有自己的一套说辞,行话叫“砸缸子”。谁能说会道骗的人多就叫砸得好,谁说的没人信就是砸得不好,谁说的别人将信将疑那就需要继续多砸。砸归砸,这些人还是很讲原则的——在一个地方绝对不待两个晚上,当晚卖完东西就闪人,“怕派出所抓”。
门槛:15万元就能组个假武僧团
“组这样一个团,成本并不高,大概只要15万元。”熟知这些假武僧团来龙去脉的人这样介绍说。就硬件方面来说,主要是交通工具的投入。通常,老板会买来一两辆报废的大车,再租用几辆客车或小车,大概会花去三四万元。演出过程中卖的工艺品、佛家用品及旅游纪念品的成本大约要5万元,其余则是舞台、道具等投入以及应付日常花费的资金。
据知情者说,这些假武僧团的老板其实很好辨认,“没有穿僧衣的就是”。老板跟穿僧衣的假武僧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带有组织投资的“法人”性质,后者则是入伙者,虽然两者关系松散,但也相互依存。
“老板和假武僧是相互利用,但总的来说,老板的收益更大些。”一位于10天前刚在深圳见识过武僧团的知情人士说,通常出去一趟会辗转多个城市,要持续两个月左右,老板在这个过程中能获益10万元到30万元不等。而那些假和尚,高的一个月收入四五千,少的一个月1000多,在他们看来“总比种地划算”。
风险:大不了扔掉破烂儿逃跑
因为干的是违法的勾当,老板的风险主要来自演出地的执法部门。因此,他们永远保持相当高的警惕性,绝不在一个地方待两个晚上,而且第二天的目的地只有老板才知道。按照行内的惯例,一旦“出了事”都算是老板的。如果有人被派出所抓了,一般由老板掏钱“赎人”,万一老板身上钱不够,就由团里的人按人头凑,当然前提是事情可以顺利“摆平”。如果事再大一点,老板就干脆什么都不要了直接逃跑,“反正车都是报废的,一车破烂儿怕什么”。中国功夫是少林传统文化,也是中国的优秀文化。
假和尚的利益链
由农民、老板、武校学员组成的假和尚团,通常以盈利为目的,他们严重影响了少林寺乃至中国的形象。
利益少了,骗术更高了
登封市一家小型武校的负责人王力(化名)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假冒少林寺之名的武僧团数量有所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全国各地都被他们跑了个遍”,他们已经去过的地方行话叫做“茬地”,当地人一般不会再上当了;另一方面,假武僧团出去活动所赖以生存的许多环节正被逐渐卡紧,比如,交警查了他们的报废车,城管封了他们的演出场所。
在这种情况下,假武僧团的活动与盈利模式发生了变化。以前,主要盈利点就是收门票、卖药,如果进到一些病人家里就“顺手牵羊”。如今,他们主要是卖工艺品和纪念品。“现在如果还是封闭式的演出场所,就在门口写着免费观看、募捐进场。这些假武僧团比以前‘含蓄’了,但这样也许更能骗人。”王力说,他所知道的那个假武僧团刚刚在深圳某区获得了某国际公益组织捐赠的一批鞋子,捐赠者居然深信不疑他们就是少林寺的武僧。
少了门票收入,假武僧团的盈利点几乎全部集中到了卖东西上。最近一两年,部分“和尚团”老板开始转为经营歌舞团,“这些歌舞团格调也不高”。在利润空间缩小的情况下,有时候还会争地盘,甚至两家假武僧团在一个地方扎台子。
“和尚团”、武校、地方治安形成利益生态圈
假武僧团主要活动地点是在县以及县以下地区,这些地方信息闭塞、民风纯朴,对外来演出团的兴趣也高。“一般‘跑地’的会先去选择搭台地点,并且负责‘打点’当地有关部门。也可以等老板来了,到派出所或者其他管理部门‘报个到’,就说是学校在招生。”连续跟过假武僧团的少林寺工作人员说,“那次跟随假武僧团在三天内跑了三个县城,遇上三四次城管,但没什么麻烦。至于至关重要的演出证,假武僧团可以买到,掏500元钱就行。”
假和尚里面,有一些人来自武校,甚至就是登封少林寺附近的武校。武校的学员不卖药,只是靠功夫挣工资。虽然很辛苦,但这些农村来的孩子都愿意到外面“闯荡”。假武僧团常常许诺为学校散发广告,协助招生,每从学校聘一个学生也会给武校相应的好处。王力在三年前曾经年年给假武僧团提供学生,他的学生从老板那里每月领到600元工资,每天还有15元的生活费,学生都很愿意,而他也因此收了几个在外地看了广告来习武的学生。
假和尚遍及国内外
“目前,假少林和尚的问题主要分为国内和国外两块。”1月24日,少林寺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在国外,他们穿得跟真的一样,有和尚、有方丈,只是不卖药,因为不敢。”但他们以盈利为目的的表演层次很低,严重影响了少林寺乃至中国人的形象。
对于国内的情况,有关人员表示,因为少林寺只是宗教团体,而非行政机构,对打击假冒行为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据少林寺工作人员称,每年都有大量信件寄往少林寺,绝大多数是反映被假武僧团欺骗的事情。“曾经有段时间,我们寺里的武僧团出去都要被盘问,问到底是不是真的。”少林寺的工作人员苦恼地说。
最近几年,假武僧团以假乱真的程度越来越高,他们“拉街”的时候甚至直接把一些国家领导人在少林寺访问的照片放大,打出的广告牌上不乏“武林风”“武林争霸”之词,很吸引人。据业内人士说,假武僧团的流动性很强,假和尚只在春种秋收和春节的时候才回家。而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是假和尚团出动的黄金季节。保卫少林 我们的头等大事
“少林传统文化是中国的优秀文化,是人类的文化,保护少林寺不只是哪一个人的事,也不仅仅是少林寺的事,她是全人类都应关心、关注并为之努力的头等大事。”——少林寺方丈释永信
保卫少林之维权
商标注册 抵制恶意商业侵蚀
随着少林文化的声名远扬,假冒少林寺名义和少林文化的商业活动也屡见不鲜。少林寺曾试图打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打假行动进行得并不顺畅。
释永信大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假冒的少林僧人,直接损害了少林僧人的形象,同时蒙蔽了人们对少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少林寺还受到了种种恶意的商业侵蚀,比如一度困扰少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知识产权纠纷。在少林文化传播的同时,跟其有关的商标全部被国外抢注,甚至有人以康熙皇帝御笔所题“少林寺”三字直接注册。为了维护名称专用权,从几年前开始,少林寺就拿起了法律武器,目前已通过各种渠道收回部分商标,保护工作还在进行中。
在国内,少林寺成立了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少林寺无形资产进行系统保护和管理,并着手为商标进行注册和打假。同时,启动相关保护机制,及时有效地保护传统少林功夫的源头和根基。
保卫少林之治理
政府保护 千年名寺得“护身符”
随着少林文化走向世界,仅靠少林寺的力量,难以完成对少林寺全球化保护重任,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力量对少林文化的保护。
由于少林寺带来了很多商机,近年来寺院附近日显繁华,为了保护少林僧人的生活和少林传统文化免受侵扰,政府决心斥重金对其进行一次性彻底治理。2001年,少林寺周围的行政村及武校、商店等被迁出景区,登封市为此投资3亿多元,拆迁面积50多万平方米,搬迁人口两万多人。2004年,少林寺投资5000多万元,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整修,包括紧那罗殿、六祖堂、库房、斋堂、图书馆等,面积达20000多平方米。
在少林寺整修和周边环境治理的基础上,2007年1月1日起,郑州市政府公布实施了《郑州市嵩山古建筑群保护管理规定》,包括塔林、嵩阳书院、观星台等在内的古建筑有了“护身符”。另外,有关部门还将建立古建筑的日常巡查检查制度,发现隐患随时报告、处理。
保卫少林之宣传
承袭传统 需适应社会变迁
释永信认为,只有应用现代科技宣传少林文化,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那些假冒行为才能无处藏身。
2005年10月,由少林寺和郑州歌舞剧院联合编排的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在北京保利剧院亮相,立即引起了专家和观众的极大兴趣。继在国内演出获得成功后,他们又与美国蓝马克娱乐集团达成协议,赴美演出两年,约800场,演出收入预计达800万美元。同时,一部《少林僧兵传奇》的电影,也被视为是传播少林文化的有效载体。
从少林寺官方网站开通,到少林寺网络中心成立;从少林功夫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公开少林秘籍;从把少林功夫搬上舞台,到邀请金庸访问少林;从武僧团到全球各地进行演出,到全球征集演员拍摄影视作品……这一切都显现了千年少林寺的现代意识。
2003年,释永信把中国互联网新闻宣传高峰论坛,搬到了少林寺的古老大殿藏经阁,并独家授权网络游戏《少林传奇》。自2004年开始,有关嵩山少林寺的各类大典活动就络绎不绝,舞剧、武僧巡演、网络游戏、功夫大赛、音乐大典,这些眼花缭乱的活动,使这座被佛光照耀了1500余年的寺院,融入了更多现代化的元素。
释永信说:“我们这样做恰恰承袭了传统,僧人只有适应了社会的变迁,才能维护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去发扬、宣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