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部队》也耍酷:只要好看,不要内涵

王朝娱乐·作者佚名  2009-08-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特种部队》凭借着几十年前动画的怀旧与如今科技的渲染,想以此诞生出另一个神话来。不过,即便做到了票房大收,也不见得口碑比《变形金刚》好多少。这似乎预示着“酷”电影时代的到来,所谓酷,就是说,只要好看,不要内涵。

事实上所有的大片都希望票子与面子兼得,一方面票房爆满,一方面好评如潮,可惜的是,更多的大片这两样都占不到。《特种部队》试图重走《变形金刚》的阳光大道,凭借着几十年前动画的怀旧与如今科技的渲染,想以此诞生出另一个神话来,不过说实话,即便做到了票房大收,也不见得口碑比《变形金刚》好多少。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似乎预示着“酷”电影时代的到来,所谓酷,就是说,只要好看,不要内涵。

《特种部队》:“酷”面具下的老套群戏

同样是改编自畅销的“孩之宝”玩具和动漫系列,《特种部队》显然没有兄弟品牌“变形金刚”那样有战斗力。毕竟,这个故事太美国化,又缺乏足够科幻的机器人,在火热的暑假档,如何再次撬开全世界观众的钱包,这是导演斯蒂芬·索莫斯必须加码钻研的功课,也许,这点,他已经做到了。

动作 照猫画虎

除了本身没有特异功能,《特种部队》就像是一部简化了的“超人群戏”,突出了个人英雄主义和拯救世界的责任。一群帅哥美女捉对厮杀,各种先进武器轮番上阵,吊起老粉丝的情怀,刺激未成年和刚成年观众的肾上腺素。于是,观众们在《特种部队》这部影片中,看到了等量类似的正反派。这种人物设定,观众在《X战警》系列里已经见识过,其他类型片里也屡见不鲜。譬如“男爵夫人”和“红发女郎”的香艳打斗,让人第一时间就想起了导演索莫斯的成名作《木乃伊》。当然,影片中最著名的对手戏,莫过于黑忍者“蛇眼”和白忍者“幽灵”。几十年前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顺道输出了东方武术的神秘感,很多西方动漫作品里都会加入此类忍者形象,就连伟大如乔治·卢卡斯,也会把具有严密组织性和超强战斗力的忍者军团写进自己的《星球大战》系列里。刀剑和功夫是超脱于科学之外的卖点,照猫画虎从香港学来不少功夫片秘籍的好莱坞电影人,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最简易的商业卖点,最好找个亚洲人来耍一遍,就更让动作片名副其实了。公平地说,韩国明星李秉宪在影片中的戏份可谓不少,除了耍酷,导演甚至不忘给他闪回的恩赐,交代一下黑白忍者两师兄的恩怨。可在亚洲观众看来,美国的《特种部队》还是弄不清大和尚怎么教徒弟,只好用最俗套的桥段来敷衍本国观众,打发李秉宪莫名奇妙地流眼泪,哪管他其实还有些演技。

剧情 缺乏想象

作为第一集,这部《眼镜蛇的崛起》需要在保证剧情叙述完整的同时,承担起介绍人物来源的“前传追溯”。不单黑白忍者如此,年轻的菜鸟大兵杜克更有一段情债,间接地催生了整个“眼镜蛇”恐怖组织。电影版相比较上百集连载的动漫版,编剧显得十分急促,一上来就把人物关系摆在观众面前,似乎不管续集如何挖掘了。现在的“男爵夫人”就是杜克当年的未婚妻安娜,而邪恶变态的指挥官“博士”,则是他未来的小叔子,决战前的大爆料,让整个场面宏大的反恐战争突然变得有些“儿戏”。编剧为了把整个剧情组织地完整融会,不惜把称霸世界的野心归结到一点点家庭冲突上,这就让其他大兵的牺牲变得如此不值得。这条感情副戏,处理得唐突散乱,并不能令人信服。影片的主线是抢夺“绿弹”,每一次易手,就是一段动作+科技的高潮戏,导演还算处理得简略扼要,比一般动画片“高那么一点”。除了那些剧情逻辑上的漏洞,《特种部队》基本上还是遵循了标准的商业片设置。也可以说,这样中规中矩的套路,束缚了导演的原创力,也没能给观众带来震撼感。

说得更直白些,索莫斯在《特种部队》的某些桥段编排上,几乎就是在抄袭卢卡斯的大作。黑白忍者还可说是原著里早已定下,那“医生”摘掉面具的镜头,简直是《星球大战》里“黑爵士”对儿子爆出名言的翻版。不单是人物关系,在视觉效果上,索莫斯也在向卢卡斯致敬。影片最后的高潮设在了海底基地,这是一个完全脱离实际的未来建筑,庞大复杂,很难想象这与地面上的白宫和埃菲尔铁塔同处一个时代。那些稀奇古怪的潜水艇,怎么看不都像是在海底,更像是几百年后的外太空。更不用说眼睛蛇部队的面具造型,与克隆人如出一辙,这个年代再翻出来,只能说影片主创们缺乏想象力。

特技 偶有亮点

除了并不出彩的动作戏,科幻化的视觉效果也是《特种部队》的一大卖点,可惜与抢先上映的《变形金刚》一比,差距立现。平心而论,索莫斯对大场面的把握能力并不比迈克尔·贝差多少,《特种部队》里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新意。影片里的各类武器虽然奇特,但缺乏真实感,看上去只是个CG画出的铁壳,没有汽车人霸天虎那种“生命力”。比起最后一场卡通化的大决战,预告片里率先披露的“巴黎追逐”更为出彩,双方调用交通工具斗智斗勇,特种兵们从“钢铁侠”那里“借”来的盔甲也颇有效用。尤其是埃菲尔铁塔被绿弹击中,腐蚀倒塌的场面,可算是近年灾难片里第一次看见,难怪法国人会允许《特种部队》提前上映。精彩片段

以动作和特效为主打的《特种部队》,自然花了大力气去渲染场景,不惜捣毁一切建筑物。这种做法,让影片在某些时段里很真实,摆明了是现实发生的反恐战争,生怕观众不相信。而在另一些场景里,则显得相当科幻,完全与地面上的世界脱节,特效做得卡通炫酷,但不够细腻真实。

细数整部影片,按照商业模式搭建,一共可分为四场动作高潮戏,两大两小。抛开幼稚的剧情和表演,单独挑出场面上的视觉效果来,还是具备可看性的。

截夺绿弹

菜鸟大兵们承担了保护运输“绿弹”的任务,眼镜蛇组织半路截货,老情人反目为敌。特种部队从天而降,两拨人初露身手,高科技武器威力强大,第一个小高潮吊起了观众的胃口。杜克二人组正式加盟特种部队,特训教官里居然有??布兰登,难道是穿越?

偷袭基地

“绿弹”上藏有跟踪器,和Mars军火商串通的眼镜蛇们,轻易找到了特种部队在埃及沙漠里的基地。偷袭轻而易举,白忍者和扎坦杀了美女秘书,却留了指挥官一条老命。特种兵们奋起反击,一番激战后,眼镜蛇的几员大将抢得绿弹全身而退。

巴黎追逐

“男爵夫人”谋杀亲夫,在巴黎的实验室里启动了“绿弹”,特种部队的老将新兵们闻讯赶至。在巴黎街头一场精彩的飙车追逐戏,二人组的钢铁盔甲灵巧结实,可还是没能阻止女人的一炮,轰塌了埃菲尔铁塔,杜克也被反派们抓走了。

深海决战

特种部队的其他组员们,潜入眼镜蛇藏在极地深海里的基地,欲图阻止其发射另外三枚绿弹,援救杜克。正邪双方潜艇大战,杜克挣脱囚禁,发现了眼镜蛇指挥官“医生”的真实身份,在反水的前女友帮助下,惊险逃出炸毁的基地,逮捕了医生和Mars总裁德斯卓二人。与此同时,里科德驾驶新式战斗机,成功拦截另外几发绿弹,挽救了华盛顿,却不知道那里还有一个更大的阴谋在酝酿。

《特种部队》凭借着几十年前动画的怀旧与如今科技的渲染,想以此诞生出另一个神话来。不过,即便做到了票房大收,也不见得口碑比《变形金刚》好多少。这似乎预示着“酷”电影时代的到来,所谓酷,就是说,只要好看,不要内涵。《特种部队》的背后渊源:大片还是大广告?

如果好莱坞有哪个导演说想找个冤大头出资1.7亿美元给他拍个大广告,那这导演肯定是疯了。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冤大头”捧着1.7亿美元四处找导演给他们拍个大广告的事情在好莱坞还真是时有发生,最近孩之宝的《变形金刚2》和《特种部队》本质上都是大广告。《特种部队》即将登场,能否让比汽车人历史更悠久的兵人玩具在90后中获得人气,这本身比电影好不好看更值得关注。

45岁的男版芭比娃娃

《特种部队》这部电影的英文名为《G.I. Joe:The Rise of Cobra》,冒号后面的意思为“眼镜蛇的崛起”,看到这个副题,不少人理所当然地将认为这部大片是根据1984年《特种部队》的一套五集单元系列《The Revenge of Cobra》(眼镜蛇的复仇)改编,这种提法,感觉跟说麦当劳的一款广告是根据另一款广告改编一样,没有说到重点。其实,无论是《眼睛蛇的复仇》还是漫画或是《特种部队》各种游戏,其来源就只有一个:孩之宝公司于1964年发行过的名为G.I.Joe的军事主题玩具人偶,源头来自45年前。

1963年,当时的玩具市场开始被一代尤物芭比娃娃所掌控,眼见这个俘获小女孩心灵的小美女玩具如此畅销,玩具设计者斯坦·韦斯顿开始有想法。他把当年电视台正播出的剧集《陆军中尉》拿去和孩之宝的玩具创意总监唐·雷文一起看,两人觉得或许可以拿这些美国大兵为模型,做出芭比娃娃那样大小的玩具,将小男孩的心给俘获了。两人认为这个主意可行,于是决定让从没做过玩偶的孩之宝公司开始制作兵人玩偶,第一代产品沿用二战时期风格,制作出三种人偶:陆军洛奇、海军斯基普以及空军艾斯。当然,这些名字很快就被换掉,因为唐·雷文想起了自己看过的一部1945年的电影《G.I.Joe的故事》,G.I.Joe是美国人的口语,意为“美国大兵”,唐·雷文认为这个名字很酷,于是这系列兵人玩偶就有了如今这个名字:特种部队。

因广告而生的动漫作品

孩之宝在60年代推出的兵人玩具为第一代G.I.Joe玩偶,这代玩偶虽然没有像当初预想的像芭比娃娃那样能卖,但也成为不少美国男孩玩具箱中的收藏品。随后近20年时间,特种部队玩偶经历了4次换代。到了80年代,这时市场又有别的需求,惊觉特种部队玩偶人气下滑的孩之宝公司想出高招,与漫画巨头惊奇漫画公司合作,在其漫画杂志中开辟特种部队人物主题的漫画连载作品,至此才有了《特种部队》完整故事的成型。

此时孩之宝还没想到将漫画拍成动画,不过公司制作出了几段特种部队玩偶的动画产品广告,但没想到广告播出后,各地的G.I.Joe玩具和漫画都被抢购一空,看到如此火爆的景象, 1983年,孩之宝推出了一套有5集的TV动画《The M.A.S.S Device》 ,第二年又再度推出《The Revenge of Cobra》(眼镜蛇的复仇),均受到了热烈追捧。自此,G.I.Joe的电视系列动画正式诞生。

特种部队在中国

G.I.Joe与中国观众的缘分开始得比较晚,1992年,由当时广西电视台引进的《特种部队》在国内上映。这套动画起源于1982年推出的第三代G.I.Joe玩偶——《特种部队之美国真英雄》,而那句“捍卫人类的自由,打击欲统治地球的恐怖组织‘眼镜蛇’!”的口号至今仍是很多70后、80年男人的集体回忆。不过相比起变形金刚,特种部队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显然要低一些。特种部队玩偶虽然如今在广州一德路等玩具市场上依然很常见,但大多数孩子手握兵人玩偶时,可能都不知道这些大兵出自《特种部队》,管他是电影、漫画还是动画,在孩子手中,他们就只是兵人而已。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