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进化论之电视篇:电视萌芽的时代

王朝娱乐·作者佚名  2009-09-1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949-1980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电视在中国进入普及阶段,文化复苏和外来刺激引发起的剧集热潮对观众而言无疑是初恋般的刺激。彼时没有网络也未有明星概念,但民众沉浸和享受在电视中的乐趣则是热烈和充满浓度的,连小孩子都知道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视追看昨天没演完的爱恨情仇,而那时那些简单布景中的剧情、口口相传的主题曲则是每个人的茶余饭后。

走进来的影视剧之美剧篇:

《大西洋底来的人》 (1979年)---- 第一部外国电视剧

1979年尼克松首次访华后,中国的电视银幕上了第一部外国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故事围绕着麦克•哈里斯,是一个手脚长有蹼,能在水里自由呼吸和游动的两栖人展开,他和海洋学女博士伊丽莎白两人,共同经历了一系列发掘海洋奥秘,打击邪恶势力的有趣冒险。

现在看来,这部电视剧制作略显粗糙、情节平淡,并非优秀作品,但作为第一部美剧,还是造成了万人空巷的观影效果,不管情节和人物,都囫囵吞枣般的全盘接受,如今再看,本剧已经不能如之后引进的译制剧一样成为经典,但在一台黑白电视前,高高低低坐了一群男女老少的夏夜,依然是电视带给我们的最好的时光。

“你知道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玛丽

推荐阅读:

新中国60年进化论之电视篇:走进来的影视剧

1981年-1990年:影像多元化时代

1991年-2000年:一个“大时代”

2001年-2009年:娱乐至死的年代

视频特辑:那些感动你的经典电视剧片头曲

《糊涂侦探》 (1980年)----- 且糊涂且快乐

08年,好莱坞的大美女安妮-海瑟薇曾经出演过一部冷笑话间谍电影《糊涂侦探》,电影很普通平庸,笑点平常,但它的来头绝对有背景,是根据1965年美国一部火热电视剧《糊涂侦探》改编的。

美国影视史一直以塑造各式各样的蠢蛋笨人为己任,无论是自以为是的还是大智若愚的,大概在美国人自我又乐天的文化里,傻人傻福这个概念是一枚最好的信条和抚慰,来逗弄调剂着生活对于人们的压抑,看到这些笨蛋,或者说只是表现得很笨的聪明人在银幕上出丑、搞笑、不顾一切,但最终总能阴差阳错的得到上天的眷顾,每一个世人渴望被幸运砸中的心都被满足了。

糊涂侦探本杰明就是以这样的概念成名于世,并也横行在80年代中国的广袤大地上。

这部拍摄于60年代,在中国首播于80年代的剧集,汇聚了无数现在看来很具有解构意义的冷笑话,如同一首意兴盎然的讽刺诗,把007的装腔作势和伯恩的悲惨隐忍都踩在了脚下,出丑、无耻、彪悍、自嘲——这些笑话元素很有后现代感,放在当时可见先锋,而刨除这些,大概那个时候的观众每周守候在电视前,想看到的无非是在挤压生活中“难得糊涂”的放松一刻吧。

Max:好吧,Numa,在逮捕你之前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你……

KAOSAgentNuma:可枪在我手里,你怎么逮捕我?

Max:哦……这就是我的问题。

《加里森敢死队》(1980年) ----绝对的荧幕英雄

从80年代走过来的没有人不记得《加里森敢死队》,它可谓是我国引进的首部制作精良的美国连续剧。

一群由小偷、囚犯和骗子组成的乌合之众团队,以混不吝的姿态一路小跑溜进上世纪的中国,顿时造成了一度万人空巷的盛况和观影时的鸡飞狗跳。

这部剧的价值除了火爆激烈、紧张刺激、出乎意料的幽默情怀外,还有汇聚了当年上译厂所有名嗓献声,同时本剧让“敢死队”这三个字成为了一个标志性名词

该剧第一集于1967年在美国拍摄完成并播放, 一直延续到1968年最后一集播发完毕,虽然很可惜的没有结尾、没有结局和大团圆。但这部26集的美国惊险电视系列片因其在中国的火爆,在80年代就成为了超越10亿人收看的电视剧

《加里森敢死队》是一场从战场到荧幕的平民传奇,让草根激动、让枭雄英雄、让历史以幽默紧张的方式轻松传世,它是60年代美国和80年代中国的一出收视奇迹,至今令人念念不忘。

走进来的影视剧之电影篇:

《茜茜公主》 (1957年) ---- 童话里的美

这是19世纪中叶奥地利弗兰茨皇帝选后的一段宫廷轶事,也是一段精密的欧洲史料的研究,又可以作为奥国与普鲁士巴伐利亚州的旖旎风光的领略,最后,它同时是宫廷俊男靓女的浪漫爱情的讴歌,这部摄制于50年代的奥地利影片,今天让我们看起来,仍不失其认识上与审美上的很高价值。

那个时候,多少人迷恋上茜茜美丽的笑容,蓝色的眼睛,以及与弗兰茨之间真诚的爱情,以至于多少年后,我们依然不相信“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只是发生在童话里的故事。

“当你感到忧愁和烦恼的时候,就到这儿来敞开胸怀遥望大自然。你能从每棵树,每朵花,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里,看到上帝无所不在,你就会得到安慰和力量。” --茜茜

《大篷车》(1971年)----70年代跨阶级恋爱的爱情标杆

印度宝莱坞被称为当今出品电影量最多的电影王国,可是比起好莱坞的强势文化,他们能被人们所铭记的电影可不多,由我们来回忆的话,首先印入脑海的就是那部歌舞青春般的《大篷车》。

你要明白,在70年代,穷小子和富家女的跨阶级恋爱可是最有流行性的爱情标杆,《大篷车》在印度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由它在中国的火爆一时来证明。

美丽善良的女主角、痴情坚韧的男主角、矢志不渝的完美爱情、以及精彩独特的歌舞场面,《大篷车》汇聚了所有印度电影不可或缺的经典符号,同时以其曲折复杂的情节和浪漫的爱情故事成就了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浪漫情怀,另一方面,在信息流通迟缓的年代,让国人对印度人随性的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片子从头到尾有声有色,色彩浓艳,热闹非凡,充满了浪漫情怀、妙趣横生和歌舞风情,观影时候的欢声笑语俯拾皆是,即便如今重温,也依然欢欣鼓舞,这就是经典电影的魅力。

《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年)----结尾那句的震撼

《尼罗河上的惨案》1979年在内地播出,引发过一阵文化热议,电影院、录像带、电影台——无论男女老少都争相观看,那时候译制片乏善可陈,推理惊悚更是还没进入影迷观影范畴,那个集凶杀、惊悚、悬疑、风光、幽默、爱情和悲伤于一身的电影,一下子击打了所有人的眼球和心灵。

不知道,当年的你看到影片结尾真凶时候是何心情,作为几乎是电影启蒙时代的我,被结尾的出乎意料和百转千回秒杀了,在无穷无尽的精心策划中、各式各样的险恶人性中、跌宕起伏的惊悚交锋里,那么多人都成了爱情与命运的炮灰,除了丝丝入扣和恰到好处的剧情外,那不由分说的悲伤也打动了不少人。

即便如今来看,制作精良的《尼罗河上的惨案》都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盛宴和一部单纯的推理电影,影片结尾时,波罗看着那一具具尸体上岸,喃喃自语了一句法文:“女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人爱她。”法国作家莫里哀的名言,在最后一刻,完美完整奠定了本篇严丝合缝和深刻悲伤的地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