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剧照
音乐作为大家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的记忆存留度甚至高过电视和电影。也许你已经忘了《敌营十八年》,但每当“啊,战友”的曲调响起,总是会情不自禁的一起哼唱。而当说起《地道战》,它的那首“地道战,嘿,地道战”的印记肯定大过黑白影像。至于作为时代印证的《毛毛雨》、《东方红》、《送别》等曲目更是经久不衰。
新中国成立了60周年,中国的音乐发展也相当迅速,近段时间涌出的中国风、摄制的第一部音乐剧电影,都把音乐的中国制造打得更响亮。现在让我们回顾这60年的音乐大纪事,感受这60年的变迁。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张麟
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主题曲《敌营十八年》
去年底,一部《敌营十八年》的翻拍版让大家对1981年原版的记忆重新唤起。作为一部新版的电视剧,自然改编了不少。集数从原先的9集扩充至120集,主要演员也变成了“80后”,但在上世纪80年代名噪一时的主题曲《曙光在前头》却和片名一起保留下来,足见《曙光在前头》的影响深远。
在1981年首播的当时,各村各院有一个黑白电视机就了不起的时代背景下,《曙光在前方》成了一个集结号,只要主题曲一播出,人们就会蜂拥而至小小的荧屏前。在这个崭新的艺术形式———电视剧的推动下,电视主题曲受到了音乐创作者的重视,搭配电视剧成功销售歌曲的案例屡见不鲜。
“啊,战友
你乔装改扮深入敌后去战斗
啊,战友
你机智灵活神出鬼没去战斗
胜利在向你招手
曙光在前头
胜利在向你招手
曙光在前头”
中国第一部音乐剧电影《爱我就给我跳支舞》
今年暑假,随着《爱我就给我跳支舞》顺利公映,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音乐剧电影诞生。中国电影虽然发展迅速,但和世界电影巨头美国好莱坞、东方电影高产地印度相比,中国电影在一个类型片上还存在着巨大的空白,那就是音乐剧电影。
作为一部音乐剧电影,顾名思义,音乐成为了电影的一大主角。影片中的音乐融合了hip-hop、摇滚、disco等在年轻人中极具号召力曲风的类型。这种以音乐主导的电影也引起了国内不小的关注度。不过从目前的影响力来看,这部电影以及影片中歌曲所造成的反响没有想象中的大,与美国迪士尼的重量级音乐剧电影《歌舞青春》完全不能相对比,但这一个惊艳的亮相为中国音乐找到了另一个展示的舞台。
“爱我吗?爱我就给我跳支舞吧,
你的内心倾诉用舞来升华;
爱我吗?爱我就给我跳支舞吧,
我的等待已无法按捺。
感觉你的心,阅读你脸颊,
我无法说也不能回答;
看着你眼中醉人的柔情,
像在等待,一个人。”
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毛毛雨》
《毛毛雨》,是我们今天能够听到的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也是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它的词曲作者就是原唱者黎明晖的父亲黎锦晖,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创作的大师级人物。
在创作流行歌曲之前,黎锦晖就已经家喻户晓了,当时他创作了不少儿童歌曲,那首至今广为流传的“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亦是他的作品。
上世纪20年代,带着推广白话文国语重任的黎锦晖来到上海。当时的上海已露商业文明的端倪,但是却没有本土的现代流行音乐,街坊流传的还是一些民间小调,包括《十八摸》、《打牙牌》等淫秽小调。这时黎锦晖试图通过完善原有的小调曲调,并填入白话新词,来丰富平民歌曲。
但他所创作的《毛毛雨》、《落花流水》等6首“新型的爱情歌曲”先在东南亚等外地走红,之后才红回国内。这些歌曲在国内印刷发行,两毛钱一个单行本,极为畅销,并风靡于大街小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时代曲”。
“毛毛雨下个不停
微微风吹个不停
微风细雨柳青青哎哟哟
柳青青小亲亲不要你的金
小亲亲不要你的银奴奴呀只要你的心哎哟哟你的心”
中国第一部歌舞剧《白毛女》
《白毛女》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该话剧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有很强烈的时代指导意义。
不过,更值得提出的就是《白毛女》的艺术造诣,它在歌剧艺术形式上的独特创造相当值得探讨。《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从情节结构上看,它吸取了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语言上更是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传统。作为歌剧本身,它更是融会贯通,把北方民歌和西洋歌剧巧妙结合在一起。至于表演手段上,它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如今看来,这种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的表演方式,当时能够轰动整个中国完全是毫无意外的。
“北风那个吹
雪花那个飘
雪花那个飘飘
年来到
北风那个吹
雪花那个飘
我等我爹爹
回家过年”
东方红
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经典《东方红》
《东方红》其实并不是原创作品,它改变自陕北名歌《骑白马》。当时,农民歌手李有源依照《骑白马》的曲调编写成一首长达十余段歌词的民歌《移民歌》。《移民歌》既有叙事的成分,又有抒情的成分,表达在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贫苦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欣悦心情。歌曲编成后由李有源的侄子李增正多次在民间和群众集会上演唱,很受人们欢迎。
随后,延安文艺工作者将《移民歌》整理、删修成为三段歌词,并改名为《东方红》,1944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解放后,为适应专业合唱队表演,先后有多位作曲家将其改编为合唱曲,现在通行的合唱曲《东方红》是由著名作曲家李涣之编写的,曲调上更加朗朗上口,传遍大江南北。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主席爱人民
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新中国
领导我们向前进”
传唱最广的学堂乐歌《送别》
相传,《送别》是正在日本留学的李叔同,借用了日本流行歌曲《旅愁》的曲调,“旧瓶装新酒”,填上新词,但实际上,歌的旋律源自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曲子的作者是约翰·奥德威。不过,《送别》在曲调上完全是舶来品却一点也不假。
其实不光是《送别》,当时的学堂歌曲,几乎都是“拿来主义”的典范。它们多选用现成的日欧曲调,选曲填词是“学堂乐歌”创作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说,曲调是别人的,所配歌词是自己的。但这一点又很传统,类似我国古代词人按曲牌填词的情形。
在当时战争的大背景下,学堂歌曲还被重新填词,成为宣传革命行动的歌曲。欧洲儿歌《两只老虎》的曲调,就被填词为《国民革命军军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唱得响亮的西北风《黄土高坡》
西北风,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歌坛的一个辉煌记录,作品风格多以内陆西北地区传统文化为根基,歌唱黄土情结。由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加之摇滚节奏的配乐,摇滚或流行歌手的现代唱法,使西北风歌曲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风潮。
西北风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黄土高坡》,歌词中的一句“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里的“西北风”成为了这个流派的命名词,同时更是西北风音乐的第一主打。时至今日,这首歌曲依旧响彻有华人的地方。同时主唱胡月也让这首歌曲与时俱进了,进行了重新加工翻唱,借助电子爵士摇滚让歌曲散发出了新的时代魅力。
“我家住在
黄土高坡哦
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
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
四大天王
统治华语流行乐坛20年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封号的意义恐怕不用赘述了,这个统治了内地、香港、台湾流行音乐近20年的四大巨星———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直到今天,依旧如奇迹一般,对娱乐圈影响深远。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香港乐坛的两大天王谭咏麟、张国荣全面退出,香港乐坛新世代开始。黎明和刘德华同属偶像派,而实力派的张学友亦保持声势和前两者被合称乐坛三大家族。1992年,郭富城旋风从台湾吹回香港。香港“演唱会之父”张耀荣(另一说法为方逸华命名)将他们统称为“四大天王”,于是沿用至今。
中国当今最负盛名的歌唱家宋祖英
宋祖英,在中国观众心目中,是“东方艺术”的明星。近年来,这位东方明星也渐渐成为了世界的歌唱家,她多次随中国艺术团出访欧洲、澳洲、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进行艺术交流。
2002年12月,作为中国和澳大利亚建交30周年纪念文化使者,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成功举办了《好日子—宋祖英独唱音乐会》。2003年11月,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2006年10月,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了《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宋祖英独唱音乐会》,美国华盛顿政府甚至宣布当地每年的10月12日为“宋祖英”日。
在去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宋祖英与多明戈一起演绎了闭幕式主题曲《爱的火焰》,让她在全球的影响力再度提升。今年,宋祖英终于“回到”祖国,在鸟巢和多明戈、郎朗、周杰伦一起,举办了大型演唱会,其中的“英伦”组合更被媒体炒作了一把。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年轻偶像推动“中国风”走红代表人物:周杰伦、王力宏
“中国风”的走红,偶像的影响力绝对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李宇春、周笔畅等明星都在其中推波助澜了不少。
“中国风”的歌曲无论在曲和词方面都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旋律上多采用古典的“宫调式”,只有宫、商、角、徵、羽,分别代表西方音乐中的“doremisola”的五音符,缺少了“fasi”音。王力宏之前在创作《心中的日月》这张专辑中,特别提到了这一点,并认为中国的这一特色相当具有可推广性。歌曲中如古诗般的歌词更是“中国风”的重要表征,其中和周杰伦合作无间的方文山更是其中翘楚。周杰伦一部分的成功必须要归功于方文山的古典文学造诣。
中国风现在显然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像《上海1943》等歌曲编入不少地区的中小学课本外,《青花瓷》的歌词也成为了2008年山东高考的考题,北大考题甚至还设置了“挑刺”环节,要求指出歌词中的语法错误。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