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自称破解歌德巴赫猜想 奔波八年无人理
6月初,一位步履蹒跚的老汉来到了记者面前,坐定后,他用微微颤抖的手从包里拿出了一厚摞的材料,一张张摆放在记者面前后,老人缓缓地说:“"这是我的成果,我证明出了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方法,想让所有热衷数学研究的
人来一起探讨。
可是8年了,我用尽了办法只想得到专家的肯定,材料寄出了无数,却丝毫没有回应,你们能帮帮我吗?”"看着老人热切期盼的眼神,记者为之所动,开始走近这位老人的“数学生活”。
我喜欢学数学 对它特感兴趣
小时候,我就喜欢学数学,就是感兴趣!我还记得,那时我的数学成绩也是学校最好的!”——老人回忆。
来到记者面前的老人名叫何宝起,1935年,他何宝起出生在河北一个普通的家庭,1956年他舍弃了在山东的教书工作,偷偷跑到旅顺当了一名军人。在此之后的20年里,何宝起过着他不平凡的军人生活,也就是在这20年里,他的数学才能被充分激发,并逐步迈向了数学领域的最高峰。
“ 小时候,我就喜欢学数学,就是感兴趣!我还记得,那时我的数学成绩也是学校最好的!”"老人回忆起往事,因为表扬了自己反而露出羞涩的表情,不好意思地直摆手说,这些都是旧事了,不提也罢。20世纪50年代,正赶上部队文化大学习,何宝起被部队安排教其他的军人数学。可是,中专毕业的他只学习了低等的数学,对于高等数学、几何等却丝毫没有研究,于是,他钻进了图书馆,没用一个人指导,硬是自己吃透了高等数学、几何等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涉及到不懂的地方,何宝起就马上全方面研究,几年下来,他的数学功底大增。
歌德巴赫猜想 真的就那么难
“歌德巴赫猜想真的就那么难么?我就研究这最难的猜想!”——老人说。
20世纪70年代,一份人民日报引起了何宝起的注意。,这篇报道用了整整两个版面介绍了歌德巴赫猜想的内容,这篇陈景润先生写的报告也同时激起了何宝起的斗志。"歌德巴赫猜想真的就那么难么?我就研究这最难的猜想!"
为了更直观的了解歌德巴赫猜想的意义,何宝起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长卷”"。长卷上每隔1一厘米就记录着一个数字,总共是以一至一万的奇数,并对不同的数字进行了不同的符号标记,合起来有50米,这样厚厚的一卷数字他随身携带,走到哪里研究到哪里,随时进行比较。何宝起说:其它的研究可能都需要仪器等设备,数学不一样,我只要有书,一个人走到哪里就可以研究到哪里。于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1978年,何宝起终于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说起自己的理论,老人顿时话语多了起来。“"歌德巴赫猜想公认的最好结果是陈景润先生的解析数论的方法,可是我觉得这种方法把问题偏向了复杂的方面,我自己总结出来的筛线坐标系法,简单而且直观,很多人认为用低等数学不能解决这样数学的高难问题,可是,我的方法的确经得起推敲,我对一万以内的数字全部做了试验,结果失误很小,而且数字越大就越准确。”
我用8年的时间 只让专家肯定
“他们对我的方法就这么一句简单的敷衍式的答复,我怎么可能甘心呢?”——老人感慨道。
研究的理论得出了成果,何宝起很是兴奋。,兴奋之余,他想到这只是自己知道了这种方法,他应该把这种方法推广出去。,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漫长的求证之路竟然比他研究猜想的路还要艰难,几乎耗费了何宝起这些年的全部精力。
拿着自己的心血,何宝起先是找到了旅顺的科学技术处,得知不能进行判断自己的理论是否正确后,他又来到了大连的科技部门,最终收拾包裹上了北京,来到了中国科学技术部。但是他只得到了一句话的回应:重大的科学发现和证明,应该先由国内和国际同行进行评价,然后在相应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才能使正确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最终得到公认。就这样的一句话阻断了何宝起的求证之路。何宝起说:“我们只是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数学的专家也只是看过他们的著作,并不熟悉,我把我的结论寄给了很多的权威人士,可是没有任何的结果。北京也去过了,最高的部门也找过了,也是,我们这样的小人物又有谁能够瞧得起呢?”
1998年,何宝起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邮寄给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一位王姓教授,可是,教授在回信中称他的方法太简单,没有任何意义。随后他又接到了国内一著名数学家的回信,称自己已经年迈,放弃研究数学。这些回应完全不能说服信心十足的何宝起。
父亲性格孤僻 他就一个愿望
“8年了,我还是不能死心,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告诉世界上的人,我们中国人已经解开了这个难题,我要的就是一句肯定。”——老人握着记者的手说。
在采访中,何宝起的儿子和记者聊起了父亲,儿子无不羡慕地说:“,我父亲也就是太聪明了。,我上学的时候,数学都是他辅导的,什么难题,他只看一眼就能给我讲明白。因为只痴迷数学,所以他性格上有点孤僻,只有人家和他聊起了数学,他才能打开话匣子。,父亲年纪大了,这几年只为了这个愿望到处奔波着,我们都知道他已经证明出了世界上的两大猜想之一,可是他要的是全世界知道,他想和专家进行探讨,即使他是错的,也应该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错得的心服口服。
临走的时候,何宝起拿起了自己已经出版的一本书赠给了记者,虽然里面复杂的数学公式记者可能并不能理解,但是这本融入了老人毕生心血的书还是沉甸甸的,让人不能忽视它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