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未来的电化时空同步艺术--《图 画 之 声》
独特美 百家号
赵铭珍
视觉与听觉,作为人接受艺术信息的两个通常渠道,常被人们当作划分艺术门类的一大界线。尽管像美术、音乐、诗歌诸类单科艺术至今仍以自己的生命力在独立的发展着,但作为欣赏艺术的主体——人,则在不断地改变着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艺术,正面临着审美意识的挑战!从电影、电视、戏剧这些综合艺术形式伴随科学的脚步向前发展,从“配乐诗朗诵”、“电影插曲”、“画外音”等等视听组合的通俗手法的长期使用,从电子美术、音乐激光以及通过电子积成而显示的光形、水柱去浮现音响、旋律形态的种种现象表明,人的审美意识是整体性的,对多层次的审美需要在不断地向高阶样式发展。
现实的艺术家们对艺术能源的发掘,通常集中在自己所经营的艺术范围内,扬长避短打天下;或发挥综合艺术形式多功能的优势;或借助于外来形式扩大艺术的感染强度;或发展艺术的抽象力去向观众的心里延伸……然而,大量不成功的创作教训表明,声、色、形、光在视听领域中所处的自然辩证关系和思维逻辑关系还只能被少数人所认识、所理解。于是,艺术需要科学,科学推动艺术发展的新时代,需要一大批介于两者之间的多元性艺术家的探索与创新。一九八三年四月,在中国新兴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图画之声》电化时空同步艺术,便是这新时代艺术发展的一种标志。
《图画之声》的作者牧 歌,是一位富有前瞻性、开创型的画家、歌词作家、诗人、音乐家;他便是蕴藏在社会潜人才中一大批多元性艺术家的一位代表。他以自己特有的知识结构、悟性和灵性,积极挖掘视听相关领域里的艺术能源,科学地探究声、色、形、光彼此复杂而奥妙的对应与物我关系,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他终于创作成功了两部巨制:《图画之声》主题一号——《奏呜曲》和《图画之声》主题二号——《自己的歌》。他以崭新的时空观和美学观,将绘画、音乐、诗歌结为一体,从纵向开掘单元性主题的深度和穿透力,从横向融汇众多的艺术因子去扩展多元性主题的多维时空,从造型、旋律和语言所构成的立体渠道,从感性和理性的双重途径,以中和的审美形式,通过电化的声像处理,同步地传送到人的感官。
《图画之声》有别于电影、电视、戏剧中画面的直观映像及其他形式的辅助、渲染、加强、补充、解说等程式功能,有别于目前在屏幕上常见到的诗画音的简单组合及从属关系。《图画之声》的作者科学而巧妙地把散见于大自然的声、色、形、光聚集起来,进行感性、理性和悟性的“化学反应”,着力追溯它们自然的交融关系、量与质的对应性以及物态与神态的谐振点,借以更深刻地表达现代人类心理时空的内在情思,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振定律——达到艺术更高层次的共呜。这就是创造型、多元性艺术家所研究的道路。
牧 歌由于创造性地采用了系列轨迹主题的手法,将若干独立而又相互连贯的诗画音的艺术融合体,逻辑地汇入一个庞大的伦理主体之中,形成壮观的、运动着的、充满生机的主题群落;犹如闪烁的群星,有规律的排列在浩瀚的星系里,造就一个博大的时空,去扩大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他能够通过对生命、心灵、意识、理想、飞跃等各种生态现象进行自由地描绘,讴歌广袤的人生,唱出生命的赞歌……因此,他的诗、画、音交融,像复调的吟颂、和声的回荡、韵致的转合、节奏的交错,汇聚成精神洪流的旋律,筑起心灵宇宙的通道,让人心驰神往……引领欣赏者从自己的心灵角度投射出搜索的光束去扫视、同时发射出追索的振幅去收听,猎取那五彩斑烂而又音魂缭绕的美丽之物,从中获得自己的美的感受和爱的力量。
声、色、形、光的关系是复杂的,既是自然的,也是心灵的,它们在艺术上的有机结合,不仅需要众多科学知识的武装,还依靠艺术家发达的触觉和深切地感悟。正因如此,《图画之声》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我们毕竟可以从中看到它那鲜明而强烈的个性追求,感觉到一种生命之力在震撼!从它那艺术的光泽中,可以联觉到音波与色波的变幻交融,具有作用于同一心理结构的情感功能;同时可以感受到各种艺术形式众多因素的相通关系以及在点、线、面上所具有的共同语言性和逻辑性;也能感悟到这种电化时空同步艺术形式在揭示现代人类复杂而多重的矛盾心理和内心世界的巨大适应性和潜在力。它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黑格尔在《美学》中的论断:“在材料处理方面,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随着对声、色、形、光彼此关系的进一步探究,随着创作思想的不断更新和表现技巧的不断提高,随着电子、电脑和激光科技的进一步创造性运用,《图画之声》电化时空同步艺术将以更新的面貌和魅力,通向未来……
注: 赵铭珍,文化部当代着名绘画评论家、着名文艺评论家、数学推理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