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几件遗物的故事
图片说明:一块不同寻常的门匾
在湖南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正堂屋的大门上悬挂着一块不同寻常的门匾,几乎每一位来此参观的观众都要询问:故居的槽门上方已经悬挂了一块由邓小平同志书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字样的门匾,为什么还要在正堂屋的大门上再悬挂一块“刘少奇同志旧居”门匾呢?这块门匾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该门匾呈长方形,系木板制作,长158厘米,宽105厘米,厚5厘米,全部用朱砂红铺底,匾的中部有2厘米凹形印堂,中央用小方木条制作“刘少奇同志旧居”7个仿宋立体字,字体颜色为银白色,因受岁月的侵蚀,字的颜色渐渐泛黄。印堂四周边宽13.5厘米,上用小方木条雕刻成呈几何图形的银白色回纹花边。这块门匾是1959年刘少奇旧居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对外开放时悬挂在旧居槽门上的。当时槽门上悬挂的门匾为“刘少奇同志故居”,那一年,恰好是刘少奇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961年4月,刘少奇轻车简从回到家乡湖南进行了为期44天农村调查。这一年的4月8日,刘少奇离开宁乡县东湖塘公社前往韶山参观毛泽东旧居。在大门口,刘少奇看到大门上挂着“毛泽东同志故居”门匾时,就向随同人员说:“这个‘故’字用得不妥,毛主席还健在,该用‘旧’字恰当。”后来,韶山市委根据刘少奇的意见,请郭沫若重新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旧居”,更换了原来的门匾。事后不久,根据韶山更换毛泽东故居门匾的情况,刘少奇故居的管理人员也相应地将“刘少奇同志故居”门匾中的“故”字按原来的字体改为“旧”字,匾的大小、式样、字体均未改动。
1966年8月,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刘少奇旧居被迫关闭,旧居内的一部分陈列品遭受造反派的恶意破坏,绝大多数被砸烂、毁掉。其余的一部分陈列物品连同该门匾一起存放在花明楼公社里。当时,花明楼公社一位名叫周恩久的炊事员不忍心将“刘少奇同志旧居”这块门匾被无端地毁掉,就冒着被关押的风险悄悄地将这块门匾翻放在公社食堂的厨房内,当作切菜的案板用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在上面加盖了一块木板摆放其它物件,历经几位炊事员的艰辛保管,时间长达13年之久。当时,“文革”造反派多次追查这块门匾,均无功而返,只好不了了之。1980年3月,刘少奇平反,旧居得到保护性修复,并于当年的5月重新对外开放。得知此门匾被完好地保存时,当时负责故居恢复开放的工作人员高兴地将此匾从花明楼公社取回,和周围群众一道,燃起鞭炮,敲锣打鼓地将门匾重新悬挂在旧居的槽门上。1982年冬,邓小平亲笔题写了“刘少奇同志故居”门匾后,此匾被取代,并作为刘少奇同志故居的辅助陈列摆放在陈列室中。1988年10月,在刘少奇诞辰90周年之际将此门匾悬挂于故居正堂屋的大门上。1994年7月,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巡回组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同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一级革命文物确认组确定,此门匾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现实意义,一致同意将该门匾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透过这块不同寻常的门匾,我们看到了在那特定的时代家乡人民对刘少奇同志始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同时,让无数来此参观的人们通过它去了解一段历史,去触摸一段尘封的岁月,并启迪人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始终坚持真理,不要被假像所蒙蔽。
图片说明:一台珍贵的袖珍收音机
在湖南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收藏着一个看似普通,其实却很不平凡的收音机。这台收音机颜色呈灰色,材质为金属和塑料,制作比较精美。它长11.4厘米,宽3.4厘米,高7.35厘米,重380克,其外壳上至今仍能清楚看到“SONY TR714 JAPAN”字样,由著名的日本索尼公司生产。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位日本朋友将它送给刘少奇主席,在那个年代算是很高级的收音机了。加上体积很小,故称其为“袖珍收音机”。因其接受信号能力强,又便于携带,对酷爱收听国际、国内新闻要闻的刘少奇主席来说,这个收音机成了他了解外界信息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此后,刘少奇主席长期带在身边使用。
在“文化大革命”的残酷岁月里,这台袖珍收音机陪伴刘少奇主席度过了难忘的两年多时间,成为了他唯一能获得外界信息、收听各种时事的日常用品。1968年10月13日至10月31日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通过了“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dang,撤销其dang内外一切职务”的错误决议,并通过电台、报纸大肆宣传。收听到这些污蔑之词和强加在身上的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后,为中国革命事业穷尽毕生精力的刘少奇,心如刀绞,他无法控制内心无比愤怒之情,将此收音机重重地摔在地上。因碰撞在水泥地面上,该袖珍收音机已经被摔坏,不能收听了,且机体上多处出现裂缝,其上端有一条1.3厘米的裂缝,右角处有一条长2.2厘米的裂缝,左角处有一条2.3厘米的裂缝,底部有一个月牙形的损坏缺口,长1.3厘米,宽0.3厘米。从此,刘少奇再也没有听过收音机。随着“文化大革命”斗争的升级,刘少奇一家遭到查抄,被迫搬出中南海――福禄居,此袖珍收音机连同刘少奇生前许多物品都被中央专案组封存。1979年,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平反出狱后,刘少奇专案问题调查组的同志将“文革”中封存的物件全部归还并保存在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2号楼王光美家中。1985年,为了纪念和缅怀刘少奇,中共中央、湖南省委及当地dang委、政府决定在刘少奇的故乡――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村修建一座刘少奇同志生平事迹陈列馆。为此,王光美将自己保存了多年的该袖珍收音机捐赠给了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筹备办公室。1988年11月24日,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正式开馆后,该袖珍收音机作为镇馆之宝陈列在纪念馆的第五展室,让千千万万来此参观的人从它身上了解“文革”的历史,鞭策人们牢记教训,继往开来。因该袖珍收音机是刘少奇主席在“文革”中遭受精神迫害的历史见证物,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确认组一致鉴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图片说明:回湖南调查用的望远镜
湖南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珍藏着刘少奇1961年回湖南农村蹲点调查时使用的望远镜。这部望远镜上宽11.2厘米,下宽21.5厘米,高18厘米,采用的材料为皮革、塑料、玻璃,颜色为黑色,重量为690克,由一个棕色猪腰形状的背式牛皮盒装着,盒内为绿色羊绒,左右镜筒上及连杆轴上均有英文“JAPAN”制造的标记,说明是日本制造,生产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当时算比较先进的望远镜了。
1961年3月14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当时农村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人民公社的规模、体制、供给制、公共食堂等。刘少奇在会上说:“1958年北戴河会议以来,放卫星,许多东西弄虚作假,都登报了,震动全世界。我们确实犯了不少的错误,相当多的人吃了苦头,现在要引起注意。”毛泽东主持了这次会议,对刘少奇发表的意见给予了肯定,他希望1961年成为调查研究之年、实事求是之年。会后,刘少奇从广州来到湖南农村进行蹲点调查,调查时间从4月2日至5月16日,历时44天,调查的地点先后在湖南省的宁乡、湘潭、长沙等县的乡村。4月2日下午,刘少奇向湖南省委要了一辆吉普车和一名工作助手,匆匆离开长沙,轻车简从,前往宁乡。
他的调查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4月2日至11日为“察风观色”,了解“五风”的危害和农民生活的概况,听取湖南省委、宁乡县委以及中央派驻湖南工作组的汇报。4月12日至30日为“解剖麻雀”,帮助天华大队解决食堂、山林和领导班子等问题。5月2日至16日为“寻根究底”,找出“五风”的原因,得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结论,帮助湖南省委、宁乡县委、湘阴县委纠正“五风”、平反冤假错案和提出解散食堂、保留社员自留地、确定粮食、住房、分配等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在调查期间,这部望远镜一直陪伴刘少奇,成为其不可缺少的调查工具。
由于遭受“文革”的冲击,刘少奇生前使用过的许多物品均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甚至毁灭,能够见证历史且完整遗存的刘少奇同志使用过的物品弥足珍贵。该望远镜在“文革”中遭造反派查抄,幸运的是它被“中央文革”专案调查组封存,免遭破坏。1980年,刘少奇平反后,中央刘少奇同志专案调查组将其所有封存的物件全部退还给了刘少奇夫人王光美。1987年3月,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建馆办负责人易凤葵、何光国等人在王光美家征集有关刘少奇生前遗物资料时,王光美将它捐赠给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并珍藏至今。由于该望远镜见证了刘少奇1961年回湖南农村调查44天不同寻常的岁月,1994年11月4日,经国家文物局一级革命(近现代)文物确认组一致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本栏文字资料及图片均由孙中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