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怎么批判"礼"和"仁"的?

王朝知道·作者佚名  2009-09-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分類: 教育/科學
 
問題描述:

如题

參考答案: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大意:

本章阐述的是世俗的道德仁义的表现和它们出现的原因。老子特别厌恶礼和先知(前识者),因为它们意味着祸乱和愚昧,主张舍弃这些虚华,归于朴实。

实质上,这一章阐述的是“德”、“仁”、“义”、“礼”的重要程度的相互关系。因为世人常常本末倒置。一本章所述,其重要程度为“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世人重礼轻德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只有智者(大丈夫)才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身体力行。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