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把原先128K的歌曲用千千静听转化成320K,理论上音质会大大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会不会产生副作用?
參考答案:这位朋友,很遗憾,您的说法是错误的。
首先无论您用什么软件都不可能通过将码率(注意单位是kbps不是k)提高而将音质提高,更不会大大提高。
这是由于mp3这种音乐文件的本质决定的,这是一种有损压缩音乐文件,可以说它是以牺牲音质而达到减小文件体积的目的,其实上面的单位就可以理解成每秒多少k,明显的把这个量减小,每秒钟文件体积减小,从而使得整个音乐文件减小。当然这个过程是通过损失音质为代价的,这就是有损压缩,其实就是进行了一个重新编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音乐中的很多元素都损失掉了,所以才会产生文件体积缩小的结果(可以理解为许多数据损失了),这里的损失就是从文件里删除掉了,压缩后的文件不含这些信息,而不是我们常用的rar,zip等压缩文件只是通过编码压缩,还可以解压缩,对于mp3(wma,wav等文件也是这样)文件这是一个完全不可逆的过程。
上面说的有些啰嗦,不过大概也说清楚了基本原理,所以上面的问题很简单:压缩后(即转换后)的文件的音质永远不可能超过源文件,原因再解释一下:首先是无损音频(其实严格说是接近无损,即指cd音乐)压缩为128bps的mp3,这个压缩过程是个有损压缩过程,里面“过于丰富”的元素都被损失掉了,也就是删除了(这也才是有损压缩格式文件压缩的真正含义,其实是精简,而不是压缩),先在您拿到的是128kbps的mp3歌曲,这里面已经缺少了很多丰富的音乐元素,您再用这个mp3来转化成高码率,比如您提到的320kbps的mp3,其实无非就是一个加大文件体积的过程,对音质根本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因为那些提高音质的丰富元素已经在上一个步骤“剔除”掉了,即使您把这个mp3文件提高到再高的码率,在转化过程中也不可能凭空创造出来,所以提高音质是不可能的,结果只能是使文件更加臃肿。
另外有必要解释一下上面提到的那些“损失的元素”,其实人的耳朵并不能捕捉到所有频率范围的声音,而只是一小部分,比如超声波,人的耳朵就比不上蝙蝠的。在cd音乐中,其音乐几乎是无损的,至少在人的耳朵能感受的范围内,但其高码率导致了其文件非常大,一张光盘只能存放10几首音乐,但是其实我们普通人在欣赏音乐时,由于有的音乐比较简单,或者说其实cd音乐中也还有许多东西是人的耳朵根本不容易或者捕捉不到的,所以才出现了曾经风靡一时的mp3文件,它通过损失掉人们的耳朵无法捕捉到的那部分,而大大减小了文件体积,128kpbs称为网上比较流行的标准,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有些比较丰富细腻的音乐128kbps的mp3就有可能没法表现出它的细腻,有可能要192kbps或更高码率的文件。所以说这些“损失的东西”对于不同音乐文件也是不同的,比如一个鼓点可能在一个频率范围内,当然在无损音质时,它给人的感觉是完整的,饱满的,但是如果被压缩后,可能还是那个鼓点,但是某个频率内的声音被损失掉了(采样率过小),可能这个鼓点就会比较淡薄,或说长度不够,这只是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其实对于鼓点来说,即使到128kbps的mp3也不过这么不济事,所以想说的是那些人耳朵捕捉不到的那些东西,而不仅仅是鼓点。
总之:转化出的文件不会超过源文件的音质
当然也不必沮丧,因为人们也同样在这些方面作出了努力,大部分播放器都附带的均衡器就是一个例子,通过更改音效,比如很多均衡器自带的“舞曲”、‘怀旧”等音效,都可以使得音乐听起来更加悦耳,其原理此处不再赘述。而您上面提到的千千静听软件还拥有在转化过程中保存当前音效模式的功能,也就是说,当您设置成“舞曲”模式感觉这个歌曲比原来还好,那么在转化时可以选中相应的按钮,即可使转化出来的音乐保存这个音效,即使用普通音效来听都是原本“舞曲”的音乐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可能转化出的音质有可能比源文件要好,至少从您个人感觉来说。况且先在又出现了cooledit等专业的音频编辑软件,所以更改音乐效果也称为可能。但是严格来说这些称为“提高音效”比较合适,当然说音质对一般人也能行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