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结合“煮酒论英雄”说说曹操其人

王朝知道·作者佚名  2010-02-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分類: 文化/藝術 >> 文學 >> 小說
 
問題描述:

《三国演义》中,结合“煮酒论英雄”说说曹操其人,开来回答。

谈谈自己的看法。

參考答案:

曹操 ,即魏武帝,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20岁任洛阳北部尉时开始显露其卓越的政治才华。此后,经过讨伐董卓,败黄巾军据兖州,败袁术杀吕布,歼袁绍,至公元208年,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与长江以南的刘备、孙权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曹操善于政治经济的革新。公元196年制定“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的方针,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充分表现他对军事、政治与经济关系的正确认识。

曹操从来是重用人才,唯贤是举。三次发布“惟才是举”的命令,变通东汉的举孝廉制,录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微贱人做官,甚至择婿也以才学为重,将女嫁给一目失明但才华出众的寒士丁仪。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曹操求贤若渴的愿望在《短歌行》一诗里可以得到证实(后付《短歌行》)。在《短歌行》中, 全篇以比兴手法,反复申说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曲折抑扬,感人至深。如果没有求贤若渴的真诚是写不出这样感人的诗篇的。

曹操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通晓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曹操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继承汉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也写得质朴简约,清朗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及其他同期文人由于在文学方面的贡献被人们称为建安学派。

曹操具有如此高的成就,但是,史来多不为世人所赞赏。他在人们的眼里,是位奷诈、多疑、凶残的一代枭雄。许子将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盛谓他自称“能我负人,毋人负我”。那么,现在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空间,曹操的成就是如此之大,却为什么不能为世人所接受呢?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这与我们对人物的评价系统和我们的传统的道德观念不无关系。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公认的暴君,多受世人批判。唯有毛泽东不同,他肯定了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973年,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一诗中表明了他的这一观点: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这确实是一个惊人的观点。毛泽东敢冒天下之大不讳给秦始皇正名,无疑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怎么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才是比较科学的呢?毛泽东给我们指明了一条与众孑然不同道路。毛泽东是站在一个历史的、国家的、全民族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我们只是从眼前的和自身的角度或者孤立的事件考虑问题,因此我们看到的只是没有联系的、割裂开来的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有以偏盖全之嫌。从这个事中我们看到,一是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论至少是在毛泽东时期以前我们的评价系统一直是沿用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基本理念。二是毛泽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评论历史人物方法论。

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效用优先。那么,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方法论对我们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的。因此,我们对于曹操的评论,是否也应该从历史的视野去考量,而不要被古人的偏见所支配呢?

付:《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