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參考答案: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导之以政令,齐之以刑罚,则百姓以政令作为行为规范,设法逃避刑罚而不知其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则百姓以德礼作为行为规范,知廉耻而守礼节。
孔子为什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呢?借句邓公的话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先来看一个《论语》中的故事,看完了故事,对此也就有所理解了。
鲁国的政权自从操纵在季康子手里后,季氏就不断地聚敛百姓之财,以致国内政事混乱,偷盗之事不断发生,盗患防不胜防,而盗贼则抓不胜抓。季康子觉得没有办法,就去问孔子该怎么办?孔子对他说:“如果你真不欲有盗,虽赏之不会有窃。”言下之意:这些盗患都因季康子而起。这其中的缘由,季氏似乎一时不能明白。于是,季氏转变了话头,对孔子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他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象风,小人之德象草,风吹草偃,草随风倒。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大学》中,曾子也说了与此相同的二句话,从一正一反说明了为政的道理,曾子说:“尧舜率民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民以暴,而民从之。”这二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尧、舜仁德的引导下,百姓会变得很仁慈。而在桀、纣暴政的诱导下,百姓会变得很残暴(这一个道理,在“文革”中又被证实)。由此可知,季氏自己带头窃国盗民,上行下效,百姓就会跟着去偷盗,才使得全国盗贼成风。如果仅靠发布法令加以禁止,仅靠刑法加以处罚,而不从源头(德)上,从礼义上去引导教育百姓,百姓仍然会设法逃避刑罚而不知耻,仍然又会去偷盗。反过来,同样道理,一个明礼知耻之人,你赏钱给他,叫他去偷盗,他也不会干。孔子所说的:“虽赏之不窃”,指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