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我从社会出来到现在发现自己存在很多问题。
1.没有完成的工作和事情一定要把它完成,如果没有完成心理老是惦记着。甚至睡觉也想着。
2.吃饭的时候不是很享受过程,只要填饱肚子就算了。家里人一碗没有吃完。我已经吃了第二碗了。(这个可能是以前工作的关系)
3.有事情向别人帮忙,如果对方拒绝。会有种报复的心理(这里不是指伤人之类的事情,就是你有的东西,我也能有。)
4.处理很多事情都是全部揽在身上,诸死地而后生的心理。
我曾经听过很多睡觉听的音乐但是效果不好。
心理总是惦记着东西,就像今天没有处理的东西。睡觉也记得。、说实在的很辛苦。
请问如何做才平衡心理。
參考答案:这是完美心理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完美,不允许自己的工作仅仅一般,而要做得最好,可事实经常是把自己累得够呛,工作却未必如想象的那般好。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将完美者的性格分为三型。一种是“要求自我”型,他所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出于自己;第二种是“要求他人”型,他为别人设下高标准,不允许他人犯错误;第三种是“被人要求”型,他所追求完美的动力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总是感觉自己被期待着。完美者的潜意识里会有许多非理性的想法,譬如“这次的问题都是我的错,我应该提前预料到”,或是“我一定要做到,否则就会让人失望”等等。
研究者认为,完美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不断向上的动力的同时,也给人在心理上留下沉重的压力,它会让人面对现实无能为力,急躁、自卑,甚至急功近利,这些情绪的产生,对健康极为不利。
不能容忍美丽的事物有所缺撼,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对许多人来说,追求尽善尽美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从未想过,正是这种似乎无关紧要的生活态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进一步分析,有些渴望完美的人是出於一种自我保护的需要。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安全感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之一。
假如一个人缺乏自信,生活上屡遭挫折,那麼他的安全感就受到了伤害。这种伤害需要通过其它途径来加以补偿。无需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每干一件事就想把它做得完完美美的人,并不是一个强者。恰恰相反,这些追求完美者企望毫无瑕疵的结局,只是想把自己保护起来,免受他人的指责和讥讽。
心理学研究证明,试图达到完美境界的人与他们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恰恰成反比。追求完美给人带来莫大的焦虑、沮丧和压抑。事情刚开始,他们就在担心著失败,生怕干得不够漂亮而辗转不安,这就妨碍了他们全力以赴去取得成功。而一旦遭到失败,他们就会异常灰心,想尽快从失败的境遇中逃避开去。他们没有从失败中获取任何教训,而只是想方设法让自己避免尴尬的场面。
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带有以下6个特点:
1神经非常紧张,以至於连一般的工作都不能胜任。 2不愿冒险,生怕任何微小的瑕疵损害了自己的形象。 3不能尝试任何新的东西。 4对自己诸多苛求,毫无生活乐趣。 5总是发现有些事未臻完满,於是精神总是得不到放松,无法休息。 6对别人也吹毛求疵,人际关系无法协调,得不到别人的合作与帮助。很显然,背负著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不用说在事业上谋求成功,而且在自尊心、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方面,也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他们抱著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他们永远无法让自己感到满足,每天都是焦灼不安的。只求完美,害怕失败,只能使我们处於瘫痪的境地。
如何从追求尽善尽美的诱惑中摆脱出来? **专家的建议是:
1.对自己的潜能有个正确的估计既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高,更不必要过於自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你如果事事要求完美,这种心理本身就成为你做事的障碍。不要在自己的短处上去与人竞争。而是要在自己长处上培养起自尊、自豪和工作的兴趣。
2.重新认识「失败」和「瑕疵」一次乃至多次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仔细想一下,如果从不经历失败,我们能真正认识生活的真谛吗?
我们也许一无所知,沾沾自喜於愚蠢的无知中。因为成功仅仅只能坚定我们的信念,而失败则给了我们独一无二的宝贵的经验。人只有经受住失败的悲哀才能达到成功的巅峰。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更不必要为了一件事未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而自怨自艾。没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个虚幻的境界只能是劳而无功。我们不妨问一问:「我们真的能做到尽善尽美吗?」既然不行,我们就应该尽快放弃这种想法。
3.请你为自己确定一个短期的目标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后去把它做好。这样你的心情就会轻松自然,行事也会较有信心,感到自己更有创造力和更有成效。实际上,你不追求出类拔萃,而只是希望表现良好时,你会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的成绩。目标切合实际的好处不仅於此,它还为你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能使你循序渐进地去摘取事业上的桂冠。同时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丰实起来,变得富有色彩,充满了人情味,并不像你原来所想的那样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