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清照的诗词是它一生的解释?

王朝知道·作者佚名  2011-10-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分類: 文化/藝術 >> 文學 >> 小說
 
參考答案: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词素以委婉、含蓄、清丽著称。

李清照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因此她的词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扬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操,赋予了她灵气。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且看下面的一首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如梦令》。

词人当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一幅无忧无虑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李清照是热爱大自然的,这首词便是最好不过的证明。当“不知归路”时,词人竟发起“争渡”的雅兴。

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历城,大明湖的美丽秋景,不禁使李清照感受到“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情感单纯明快,年轻女词人的心灵敏感与大自然“心有灵犀”,词活泼向上,又如“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表现了少女的天真、活泼,极有情趣。

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旋又出任。此时她的词充满离愁别绪,反映了女词人孤寂的生活。有词为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读罢此词,淡淡的凄凉袭上心头。红花残时,秋凉席也凉;独坐小船,凭舷眺望,看鸿雁是否带来家信,由此我们可感受到词人对远在异地的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思夫之情挥之不去。这首词不像《如梦令》那样欢快,显得凝重,流露着淡淡的哀愁。

宋徽宗大观元年,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政治失意,郁郁而死,蔡京党徒旋即下令兴狱,拘捕赵挺之亲属,赵明诚在京师任鸿胪少卿仅二年,自然在劫难逃,祸从天降,对李清照的心灵自然是重大打击,“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是她此时最好的内心独白。

后来,赵明诚病死,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李清照在浙东亲历变乱,从此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度过晚年。此时的词流露着对社会的不满,含有悲凉之意。有词为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将难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前三句可以说把一个生长于贵族之家,中经丧乱,家破夫亡,如今过着飘零生活的词人的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旧愁未消,新愁又起。传递书信的鸿雁不能带来她家乡的书信,寄信的人已与世长辞,家破之悲,国亡之恨,夫故之苦,一齐涌上心头,最后归结到一个“愁”字作总写。此外,还有《浣溪沙》、《好事近》、《南歌子》、《临江仙》等都是她的晚期作品,反映了一颗深受伤害的孤独的心灵。

由此可见,李清照词风转变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起初她的生活优裕,所以她的早期作品明朗轻快,不过仅限于闺情相思,晚年家破夫亡,因此她的晚期作品大多抒发深沉的相思之苦,凄凉身世之感,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不论词人,还是诗人,或者其他一些文人,他们的作品源于社会,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国才拥有经久不衰的灿烂文化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