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 18:0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初三第6、7、8课
备考重点: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内容有:基本经济制度内容;公有制的含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基本国情的联系,是“基本国情”决定“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是“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同等富裕;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联系实际方面,可以考一些行业倒闭和一些新行业产生的原因,公民的收人来源为什么会丰富多彩;对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企业改制、强强联合等)进行分析;先富与后富的关系;考应该如何致富的问题等。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分析说明题,举例说明题、社会实践或图表分析题等。
2、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内容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体分三步走的目标;我国“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小康水平的含义;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最关键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系等。
联系实际方面,可以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哪些提高;为实现宏伟蓝图和目标,你有哪些想法等。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分析说明题,或图表分析题等。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明确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此考点是历年中考的重点,题目的形式也丰富多样。考生应作好充分准备。如:要能够通过图表、文字、漫画等材料归纳出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的理解,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做哪些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事,如何抵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和行为;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路谈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分析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之间的重要关系等。联系实际方面,可以考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做哪些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处理好哪些关系;如何抵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行为等。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情境体验、社会调查分析、角色扮演、分析说明题或图表分析题等。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内容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和国家性质的关系,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的关系,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依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人民代表如何产生;考人民代表大会同其他国家机关(如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的关系;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要进一步完善等。
联系实际方面,可以考对人民代表大会某一段工作过程的理解,说明我国是如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通过人民代表就某一问题反映自己的见解和思想;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举例说明人民参政议政情况;模拟或直接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出建议,对策等。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情境体验、社会调查分析、角色扮演、分析说明题、举例说明题或图表分析题等。
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内容有:实行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实行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依法治国的含义、内涵;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实现依法治国不能离开人民的参与、支持和监督;实现依法治国的条件和途径,从国家的角度看,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从公民的角度看,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加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等能够从事例、材料中归纳出实行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联系实际方面,可以考依法治国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问题,并要求举例说明;创设情境,模拟人民代表按照程序对某一方面问题提出加强法制建设的建议、措施等。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情境体验、角色扮演、分析说明题、举例说明题或图表分析题等。
6、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内容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联系实际方面,可以考能够用实例说明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怎样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题型有:选择题、角色扮演、举例说明题等。
7、全面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内容有:三个文明的含义。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即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即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就三者的关系而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政治文明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它不仅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而且决定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建设三个文明的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等。
8、文化建设的内容。内容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具体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联系实际方面,可以考为什么要以德治国,要加强哪些道德教育,作为青少年该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根据切身经历,结合有关资料,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考生要从自身的角度了解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体会发展教育利国利民利己。 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情境体验、角色扮演、分析说明题等。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内容有:特点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是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的文化,是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大众的文化,是民族性与开放性、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培养“四有”公民的重要条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我国人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本部分考题多年来放在如何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为什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联系实际方面,可以考调查所在地区文化环境,对如何改善文化环境提出积极建议,如网吧存在的问题,应怎样处理;所在地区文化环境存在的问题,如青少年迷念上网、打电子游戏、不健康音像制品……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文化氛围,怎样为改善周围文化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等。
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情境体验、角色扮演、分析说明题、举例说明题或图表分析题等。
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考点细说
这一部分是初三第九课的内容,主要通过回顾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当今时代主题,要求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正视新时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青年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大力发扬创业精神,投身创业实践,立志做“四有”人才,力争今后在不同的岗位上担当起改革和发展的重任,为实现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这一部分内容是近几年来中考政治命题的一个热点。
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⑴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⑵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告诉我们:人类要生存发展,首先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又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的时候,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不再适应的时候侧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并将被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是这个规律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因此,一种社会制度变革为另一种社会制度,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标准就在于新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今天,我们也只有运用这个标准,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的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
⑶在学习过程中,应牢牢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这条贯穿全书的线索,能够用这一理论解释社会变化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现象。
本考点关键是应牢牢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这条贯穿全书的线索,能够用这一理论解释社会变化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现象。并结合考点2明确:五种社会形态的有序演进或跳跃式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特殊过程。社会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发展的特殊过程,最终还是将汇入历史长河的一般过程中去的。这种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社会历史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中考命题趋向选择题。
2、举出世界各地的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变革的具体方式各不相同的实例。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国家、地区民族,由于特殊原因,不完全按照上述一般进程有序地发展变化,而是超越某个或几个社会阶段,跳跃式地向前发展。如:西藏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直接推翻了封建农奴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五种社会形态的有序演进或跳跃式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特殊过程。社会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发展的特殊过程,最终还是将汇入历史长河的一般过程中去的。这种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社会历史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考试要求在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的基础上,能够举出世界各地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变革的具体方式各不相同的实例,把课本的知识通过举例加以证实。
3、说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⑴我国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里“富强”是相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而言;这里“民主” 是相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而言;这里“文明” 是相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言。这个共同理想,集中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去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这一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才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⑵在不同的岗位上,担当起改革和发展的重任,为实现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①无论升学和就业,都有一个对待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
②在我国,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等级差别。
③作为当代青年,要力求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④选择职业时,要把实现个人理想和实现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更要以祖国需要为重,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听从祖国的安排。
本考点考生在复习时,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关考点一起加以理解。在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明确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本考点中考命题趋向非选择题,如材料分析说明题。
4、共同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比较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表达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
⑴查阅资料列出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⑵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见重点3)
⑶从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自觉履行时代赋予当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立志做“四有”人才,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培养自己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等角度表达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
在这一重点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自己的认识和实际行动的培养。
本考点与其说是一个考试要点,倒不如说是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意义所在。它反映的是一种信念,是青少年爱国的表现,是青少年成才的动力。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在中考命题中。也许不会直接出现考查本考点的字样,但最终落脚点却在于此。多出于非选择题。
考生可从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创新精神等角度表达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
5、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
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当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平的维护将给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平是人类世世代代追求不息的理想与目标。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指和平具有了实现的可能性,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战后五十多年来,地球上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世界维持了总体和平的局面,世界上众多的人们享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可以说,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谋求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指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战后发展是主线。
考查本考点时一般会列举一些材料或数据,也可以用漫画的形式,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总结,认识到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
6、列举霸权主义者干涉别国内政的事例,说明霸权主义是当代世界和平面临的主要威胁。
在当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霸权主义指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的霸权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这是霸权主义的核心思想,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追逐利益是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就必须坚决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考查本考点时一般会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来谈。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西方某些国家是如何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能从这些国家干涉别国内政,破坏别国主权,威胁世界和平的实例中去体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一般会以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的方式来出题。
7、通过各种方式关注当前科技革命的进程和国际竞争的表现,以“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国家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题,交流各自的看法,表达共同的志向。
这一重点我们分两部分来看:
⑴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前景,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②国际的竞争是多方面的,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最关注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各国已清楚地认识到,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而科技的竞争,关键在人才的竞争。
树立一个观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技进步的作用。
⑵国家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①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显著标志,它在为我们提供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机遇: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作为成员享受相应的权利,从而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趋利避害;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挑战:那些成本高、技术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的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特别是我国的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思维方式、管理模式都将受到一定的冲击。“入世”最大的挑战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懂经济、懂法律、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②青少年应立志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人才。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肩负着伟大的历史重任。把前辈人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振兴中华,这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
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就是能够以其创造性劳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人才有层次之分和种类之别。从层次上说,人才既包括高层次的杰出人才,也包括在平凡岗位上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一般人才;从类别上说,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可以出人才,"行行出状元"。我们不能以暂时有名无名论人才,也不能以一时成败论人才。青年时代是成才的最佳时期,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努力。为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每个青年都应该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
本考点是近几年来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之一,出题形式也很多样。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能够把书本知识和国际时事政治结合起来,用实例表明当前科技革命的进程和国家竞争的表现。同时在正确认识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
8、收集有关事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艰苦创业精神的认识。
⑴艰苦奋斗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任何理想的实现过程,都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离开了艰苦奋斗,再美好的理想也不可能实现。
⑵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这表现在:第一,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又不平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还排在较后的位置。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第二,这是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决定的。没有艰苦创业、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没有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第三,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要求的。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人们就能以积极的精神状态去建设自己的国家,去创造新的财富、新的生活。
本考点考查的重点就在于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重要性,这也是中考可能命题的所在。通过列举正反两面的事例,考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正反两面谈谈对艰苦创业精神的认识。不仅要理解艰苦创业精神的含义,还要认识到这种精神对国家建设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可能出题。
9、选用历史和现实的实例,说明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历史反复证明,推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
创新精神是人们的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以不循常态、独辟蹊径为标志,这种不满足于既有状态而着力开拓的思维方式,就是创造性。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指导具体的创新活动渗透在创新过程中,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从民族进步和国家发达兴旺的高度认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教育创新,要尊重创新,自觉地培养创新素质,是摆在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紧迫的任务。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仅是中考考查的考点,也是青少年尤其应该注意培养的一种精神。学习中,应结合时事资料,举实例说明上述观点。
10、回顾百年来中国经历的巨变,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和发展的重任,讨论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创业精神,才能担当起历史的使命。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知难而进,学习外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些都应成为新时期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的创业精神。
回顾百年来中国经历的巨变,收集相关的实例,结合自己切身的生活实际体验,阐明青少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自觉履行时代赋予当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立志做“四有”人才,发扬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培养自己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