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的反省

王朝知道·作者佚名  2012-06-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分類: 文化/藝術
 
參考答案:

一个失意潦倒的政客

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今巴尔喀什湖南的楚河流域)。古时的儒家经典《大学》,李白自然读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句话他也一定记过。也许他还被从小灌输了“男儿当自强”“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观念。二十五岁时,他离开了家,千里迢迢地去了万里之遥的长安城,找寻他的政治理想。

李白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的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所以李白虽然曾在天宝初年供奉翰林,但因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后来还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险些丧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中悲愁失意之情可见一斑。在其他诗句中李白也时时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愁绪,却也始终能坚信有“直持云帆济沧海”的一天。而终究没有等到这一天的他也实在是个可怜的政客。

李白向往的政治生活一直起起伏伏,坎坎坷坷,一腔热情无处抒发。开阔的大海,巍峨的大山才能让他找到归宿和精神的寄托。于是,他成了一个失意潦倒的政客

一个躲避现实的流浪者

李白离开长安,浪迹于山野之间,生若浮萍,居无定所。他倒是欣赏刘伶的人生观,希望生活中有丰盛的美酒,有成群的奴仆,甚至希望有人拿着铲子守在旁边,等他倒下就将他埋葬。

他带着理想上路,“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自心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的游诗将他如梦如幻,虚无缥缈的浪漫主义诗风表现的淋漓尽致。一首《庐山谣》可见其功力。李白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用笔错综变化,迂回别致,层层写来,把庐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引人入胜。他又登高远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

李白试图去做一个乐山乐水之人,大彻大悟,归隐山林,不问世事。可是他始无法超脱,无法放弃对功名的追求,对报国的希望。所以我相信李白的旅行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放松心情享受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朝阳暮霭,他一定带着深深的愁绪,漫无目的,否则他又怎么会嗜酒贪欢,对月当歌?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