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写的小文章,乌龙与乌尨
古代诗词尤其是闺情诗词,“乌龙”出现的频率不低。如李义山的诗:
遥知小阁还斜照,羡杀乌龙卧锦茵。
再如柳永的一首『玉楼春』:
乌龙未睡定惊猜,鹦鹉能言防漏泄。
几百年后,柳如是套用了这一联:
烛下乌龙看拂枕,风前鹦鹉唤梳头。
很显然,这些“乌龙”并不是指“龙”,否则怎么会出现“烛下乌龙”。这里的“乌龙”是指黑狗。
明朝郎瑛的『七修类稿』说:
引用
诗曰:“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尔雅》曰:“尨,狗也。”然尨字今俗读龙字,非也。唐武后时,药王韦善俊有犬名乌尨,盖黑狗也。元稹、韩政光诗皆有乌尨语。今人以张然杀奴事,得犬之力,遂以拜犬为乌龙,即写龙字。尤可笑。
“张然杀奴”,唐朝冯贽的『云仙杂记』辑自『续搜神记』:
会稽人张然,滞役,经年不归。妇与奴私通,然养一狗,名曰“乌龙”。后然归,奴惧事觉,欲谋杀然,狗注睛视奴,奴方兴手,乌龙荡奴。奴失刀仗,然取刀杀奴。
可见,只因乡人无知,误乌尨为乌龙,后人遂以讹传讹。不过,也曾有过名为“乌龙”的黑狗化而为龙的故事:
韦善俊者,京兆杜陵人也。访道周游,遍寻名岳。遇神仙,授三皇檄召之文,得神化之道。或静栖林野,或醉卧道途。常携一犬,号之曰乌龙。所至之处,必分己食以饲之。太复病疥,毛尽秃落,无不嫌恶之。其兄为僧,久居嵩寺,最为长老。善俊将欲升天,忽谓人曰:“我有少债未偿耳。”遂入山见兄。众僧以师长之弟,多年忽归,弥加敬奉。每升堂斋食,即牵犬于其侧,分食与之。众既恶之,白于长老。长老怒,召而责之,笞击十数,遣出寺。善俊礼谢曰:“某宿债已还,此去不复来矣。”更乞一浴,然后乃去。许之。及浴移时,牵犬而去。犬已长六七尺,行至殿前,犬化为龙,长数十丈,善俊乘龙升天。拿其殿角,踪迹犹在。『仙传拾遗』
小说方面,也经常有乌龙出现,如水浒等等。懒得查书,姑且杜撰一则:
乌龙潭边有个乌龙岭,乌龙岭上有个乌龙庙,乌龙庙里有一个乌龙道长,那道长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尤其擅长一柄乌龙棒..........
“翻译”过来就是:
黑狗潭边有个黑狗岭,黑狗岭上有个黑狗庙,黑狗庙里有一个黑狗道长,那道长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尤其擅长一柄黑狗棒..........
一下子从邪派高人变成跑龙套的小混混了.........
所以那位朋友,还是不要叫“乌龙SUKI”的好..........
注:尨,音meng,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