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孩子们》的写作背景

王朝知道·作者佚名  2012-07-1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分類: 地區 >> 陜西 >> 延安市
 
問題描述:

一定要快!谢谢了!乐于助人的你!要精简!

參考答案:

延安的孩子们

1946年,我在延安八路军子弟小学任教。当时学校图书极度匮乏。图书馆是一孔挺大的窑洞,里面的书架上只摆着可怜巴巴的几十本课外读物。后来,虽然一些机关单位为孩子们捐赠了一百多本书,但还是满足不了酷爱读书的孩子们的渴求。

我们学校的学生有的是烈士子女;有的很小就成了流浪儿、乞丐;有的虽是小不点儿,却成了游击队的侦察员,同日本侵略军战斗过;有的还是经过长征的红小鬼。过去,他们看到同年龄的娃娃背着书包进学校,只能眼巴巴地羡慕。这些孩子来到延安,进了学校,感到无比幸福。他们看见书,就像一群饥饿的孩子闻到香喷喷的饭菜,馋极了,恨不得一口吞进肚中。

校长对我们说:一定要千方百计,自己动手,开辟书源,尽量满足孩子们渴求读书的欲望。

从此,图书馆增加了指导教师,增添了小馆员。老师和同学们在劳动课上,把看过的《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群众报》收集起来,挑选适合同学读的好文章剪下来,分为科学知识、政治常识、儿童故事、小说、诗歌、剧本等几类,贴在装订的本子上,再由美术老师和美术组的同学画上封面,做成一本本“书”。

虽然自己做的书有些粗糙,但同学们对这些书格外珍爱,他们争先恐后借阅,津津有味地读着。

延安八路军子弟小学的孩子们勤奋学习,如饥似渴地读书,师生自己动手做“书”,……这些消息传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传到周恩来同志的耳朵里。他从重庆回延安的时候,特地买了二百多本少儿读物和四十多幅彩色自然挂图。

周伯伯送图书的喜讯传来,学校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孩子们欢呼雀跃,自动布置图书馆,兴高采烈地将图书从山下迎接到半山腰的图书馆里,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那些装帧精美的书籍,分类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书架上,把彩色自然挂图挂在窑洞左右两面墙上。图书馆立刻焕然一新,熠熠生辉。孩子们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读《延安的孩子们》有感

那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延安的孩子们》。读完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孩子们那种酷爱读书和爱护书籍的学习精神。

这篇文章讲的是:因为八路军子弟学校的图书不够,满足不了酷爱读书的孩子们,于是师生共同做“书”。周恩来同志知道后,买了许多书给孩子们,孩子们不仅高兴还很格外的爱惜的事。

啊,他们多么爱读书啊。虽然,他们出生在战争年代,但依旧如饥似渴的学习,。可我们呢?

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师里上课。可是,有的同学为了上网而荒废学业,有的同学遇到问题就得过且过,不求甚解,也有的同学不学无术,做作业时急于求成而粗枝大叶……

再想想我。书柜上的书不可计数,可我有认认真真地读过、看过吗?摆在上面的书并不是一种房间的装饰,是增长知识的东西,可我却在上面乱涂乱画——一点都不珍惜。

所以,咱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也要学习延安的孩子们那种酷爱读书以及珍爱书籍的精神!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