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最早是地理名词,指华夏-汉族长期生存繁衍的地方。由于华夏-汉族不断扩张,有时候也收缩,所以中华所指的范围在不断变化。参见《辞海》。
后来,中华渐渐的由地名转而指华夏-汉族文明。例如明朝建立时期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里的中华指的就是中华文明(华夏-汉文明),也包括中华民族(华夏-汉族)。
中华民族具体是在近代中国人抵抗满洲清国统治时候提出的,以对抗“清人”一词。“中华民族”就是华夏民族,也就是后来的汉族。同盟会的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中的中华,和明朝时期的中华意思完全一样,就是指中华文明(华夏-汉文明)。而其中民族的含义用“中华民族”来代替。
民国建立后,政府和社会在各个方面恢复中华文明,也就是华夏-汉文明。同化那些非汉族。
在解放时期,我党为了反对国民党,团结一切反对国民党的人,包括那些非汉族。于是我党宣称,中华民族=中国境内所有的民族。从解放开始,到1979年,我党一共在国内凑齐了55个非汉族,通称少数民族。
我党把中华民国跟非汉族联系在一起,可能受到苏联的影响。苏联为了反对“民族主义”,在苏联建立“苏联民族”以包含苏联境内所有的民族,但根本没有成功。俄罗斯人对“苏联民族”不感兴趣。而其他非俄罗斯族对“苏联民族”更加抵制。所有苏联政权一崩溃,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瞬时爆发,到现在还没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