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三国小霸王孙策讨伐的王郎和诸葛亮骂死的王郎是同一个人吗?原因?

王朝知道·作者佚名  2009-06-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分類: 社會/文化 >> 歷史人物
 
參考答案:

是同一个人

王朗其人

2004年12月14日 13:17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使读者对王朗留下了印象。其实,历史上的王朗并不是被骂死的。

查《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而未如《演义》所云,有以王朗为军师随军出征之事。且又载:同年“十一月,司徒王朗薨”(《资治通鉴》同),可见王郎之死,距此战的结束已有大半年了。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北)人。早年师从杨赐(汉灵帝时曾任太尉)学习经学,后一度为官。杨赐死去那年,他为老师举哀行服而弃官。后受徐州刺史陶谦的援引,又因劝说陶谦勤王有功,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在会稽太守任上,王朗经历了人生的大磨难。当时孙策渡江略地势如破竹,身为汉吏的王朗,明知不敌,挺身一战。及败,携老母、家口由海路一直逃到东冶(今福建福州市),最终被穷追不舍的孙策部众逼降,孙策命人将其留置曲阿(今江苏丹阳)。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年)奉献帝于许昌;建安三年,曹操以朝廷名义征辟王朗。孙策遂派人遣送;王朗辗转江海,积年方至。

王朗虽任曹操属官,然恐未必为曹操所笃信。《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说:“太祖请(王朗)同会,啁朗曰:‘不能效君昔在会稽折米饭也。’朗仰而叹曰:‘宜适难值!’太祖问:‘云何?’朗曰:‘如朗昔者,未可折而折,如明公今日可折而不折也。’”

此条意思并不难解。《说文解字注》引《仓颉篇》云:“‘啁’,调也,谓相戏调也,今人‘啁’作‘嘲’”。而“秔米”,即“粳米”。曹操的意思是,不能学你当年在会稽丢了好饭碗。可见“太祖请同会”,是宴会。在宴会上气氛轻松,相互嘲戏,本属士大夫间寻常之事。然而阿瞒提及王朗最伤心的往事,不亦太咄咄逼人乎?所以,王朗兴叹,且答以“宜适难值!”意思是,言行举止要表现得恰如其分真是太难了。又解释说,像我那样,当年既为汉吏,不能保境安民,所以“未可折而折”,而您在这个场合,原本当尽地主之谊,体现恭敬好客、折节求贤的气度,想不到却如此对待新来的客人。这就是“可折而不折”了。妙用“折”字的一字多义,回答得机敏、得体,既不失嘲戏之旨,又避免触怒对方,可谓不卑不亢。王朗之才学与应对能力,于此可见一斑。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裴注又引《王朗家传》说,王朗自小和沛国名士、莒县令刘阳交友。当初,刘阳认为曹操将不利于汉室,想除掉他。刘阳死后,曹操要杀他儿子报仇。其子恐慌,无处逃遁。刘阳故旧虽多,无敢藏者。王朗接纳、隐藏他多年。及从会稽回许昌,又多次在曹操面前开解,曹操才不予追究。刘阳的门户因此得以保全。

以上所举,都可说明王朗是个饱学笃行的儒者。于忠孝不亏;与朋友交,能笃信而敢于铤险担当。他又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载录其有“《易》《春秋》《孝经》《周官》传,以及奏议论记”诸作,并称“咸传于世”,在晋代犹置于学官。裴松之《三国志注》还引《魏略》所载,称曰:“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自婚姻中表礼贽无所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故用财以周急为先”,确是一个以德立世、才器兼备,不肯媚俗求名的廉吏。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