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七苦八难”是什么啊

王朝知道·作者佚名  2009-06-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分類: 人文學科 >> 中國文學
 
參考答案:

七难八苦

喜欢日本战国的人大多知道一个人物叫山中鹿之介。关于山中鹿之介的故事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他为了使主家尼子再兴,他对着新月祈祷,说愿意经受七难八苦。

然而在中文网络之上,我搜索后惊奇地发现,绝大部分介绍山中鹿之介的文章中,都把这个词误作七苦八难。所以我感到有必要写篇文章来纠正一下。

七难八苦来自佛教的概念,虽然佛教里面各种数字非常多,以至于比较难记忆,七难八苦的概念不小心被记成七苦八难也是有可能的。但如果深入理解一下,其实也并不太难记。

八苦,其实原来只有四苦:生老病死。这个我们都非常熟悉了。后来佛教觉得这四苦不够归纳世上所有的痛苦,就又给加了四个: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于是成为八苦。

《中阿含经》中把人生间的苦谛归纳为四苦八苦,这个词(四苦八苦)目前还是日语中的常用词。了解了这个,我们就可以知道,只有八苦,没有七苦。

然后来说七难。佛教中七难有多种说法,泛指各种灾难。具体来说,有说是:日月失度难、星宿失度难、灾火难、雨水难、恶风难、亢阳难、恶贼难;也有说是:火难、水难、罗刹难、刀仗难、鬼难、枷锁难、怨贼难;还有说:人众疫疾难、他国侵逼难、自界叛逆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非时风雨难、过时不雨难;第四种说法是:王难、贼难、火难、水难、罗刹难、荼枳儞鬼难、毒药难。

各种七难说法分别代表什么,我们不是佛门中人,自然不必去深究。不过,虽然我们对七难不太熟悉,但是对它的反面七福却是很了解的。

佛经中曰:七难即灭,七福即生。佛经中虽说七福,但并没有说明什么是七福,这给了后人以想象的空间。日本人根据这句话,创造出了七福神:惠比须、大黑天、毗沙门天、弁财天、布袋、福禄寿、寿老人。(也有以吉祥天和猩猩来代替福禄寿和寿老人的)

七福神分别对应七种福,日本人也相应地定义了七福:律义(即清廉)、有福、威光、爱娇、大量、人望、寿命。

我们只要记得,七难为七福的对立面,自然就不会搞错成八难。

不过呢,虽然不存在七苦,但是八难倒也是有这种说法的。

佛教中还有一句话,叫做三途八难。三途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三道轮回:畜生、饿鬼、地狱。而八难,则是阻碍佛道修行的八个障碍,内容是三途再加上长寿天、北俱卢洲、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

于是,也有人用八难这个词来形容世间的灾难,还有人把八难引申为“饥渴寒暑水火刀兵”,只是这些用法都比较少见。

不管怎么说,山中鹿之介的原文,说的是“愿はくは、我に七难八苦を与え给へ”,这个是确定无疑的。而“七难八苦”也是佛教中用来形容各种灾祸的一个非常常见的说法。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