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商品经济发展引起贫富两极分化。有钱人奢侈腐化,吃的、穿的、用的都追求高档,马王堆出土的丝衣,只有几两重,说明做得很精细。财富集中,土地集中。贫困破产的农民嫁妻卖子,自卖为奴。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奴隶最多的时代,而且很多是从事生产的社会奴隶。过去对农业是否使用奴隶有争论,现在考古材料证明奴隶也从事耕种。汉代社会的基本问题是小农经济分化造成的土地、流民、奴隶等问题。王莽改制,要解决的就是货币问题、土地问题、奴隶问题。没有解决好。但奴隶不许买卖成功了。代替奴隶制的依附关系发展起来,解放后的奴隶和失业的农民都向依附关系靠。东汉末年黄巾暴动、董卓之乱后世界完全变了样,据史书记载,百里千里无烟,人口不到汉代的十分之一,一个县只有几千人,不用钱,交易用布帛。中国历史上战乱不少,但恢复比较快,而黄巾起义董卓乱后几百年翻不过来,怎么回事?用战争破坏是解释不了的。战国时代是战乱频仍的时代但却是经济发展的时代。问题出在社会结构本身。战国秦汉的农民是自由民,在离开土地的自由。商品经济发展,兼并农民,农民就卖掉土地,流亡在城市谋生活。贡禹所说的“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之爵犹贱卖以贾”,和王符所说人民90%以上生源在城市,这一方面反映城邑发达,一方面也反映农业衰落。这是汉末出现城乡经济衰落——千里无烟,城邑空虚的根本原因。所以究其实,究其因,汉末社会经济的衰落,都是商品经济发展、发达的结果。
汉初货币混乱,武帝推行五铢钱制,是成功的。其原因除了中央政府的强有力措施外,与雄厚的物质基础有关。但使用金属货币在观念上一直受到挑战,在政论家中不断有人要求恢复实物货币。贡禹提出“租税禄赐皆以布帛及谷,使百姓壹归于农”。王莽货币改制四次,越改越乱。东汉初年沿用王莽泉货,杂用布帛。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遭到三公的反对,经过他的力争,才被光武帝接受。章帝时谷贵,县官经用不足,张林说:谷贵是因为钱贱,主张以布帛为租。和帝时有人上书,认为货轻钱薄,应改铸大钱,刘陶反驳说:“当今之忧,不在于货,在于民饥”。黄巾起义后,灵帝铸钱,方孔有四条斜线与边轮相连,流言说“此钱四出散于四方”,反映了人们对新铸货币不信任的心理。魏文帝废五铢钱,以谷帛为市。明帝时又有争论,延续至晋。但蜀和吴没有完全废除金属货币。从东汉到晋货币制度的这种变化,用战乱很难完全解释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