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川清租界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仁川清租界,是指1884年至1895年清朝在朝鲜仁川的租界。

仁川清租界及日租界地图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清朝出兵镇压。1882年10月,李鸿章与朝鲜统理交涉通商事务衙门签订《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在朝鲜取得领事裁判权、海关监管权等一系列权益。1884年(光绪十年)阴历三月初七,中国又与朝鲜签订《仁川华商租界章程》。该章程包括11项条款和3项附加条款,规定清朝在仁川取得1.8公顷的租界地及0.7公顷商业用地,朝鲜方面承担清租界的街道、下水道、桥梁、房屋、码头设施建设费用,同时对住宅地和商业用地的等级区分、地价征收、年税、华商葬地和耕地等条款做了详细规定。

中朝签署《仁川华商租界章程》之後,日本也对朝鲜提出同样的要求,在仁川获得租界。英、法、俄、德等国则获得了各国共同租界和商用地,并设立了租界工部局,作为管理机构。清朝随後又与朝鲜签订了《釜山华商租界章程》和《元山华商租界章程》,在釜山和元山也获得了租界。侨居在清租界的中国商人(多来自山东)在仁川设立了仁川绅商协会,建立了济宁学校,清朝派出领事和商务委员进行管理,清租界内的市政设施则委托各国共同租界工部局代管。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後,清朝在朝鲜的租界被日军占领。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朝鲜为“独立自主之国”後,朝鲜政府宣布中朝两国原订一切约条作废,收回清朝在朝鲜的全部租界和外交、关税特权。朝鲜政府在1895年12月16日颁布了《保护清商规则》,对原清租界外的清朝商人居留地、朝鲜的管辖权、华商的经营范围和守则作出了规定。

1896年2月,大韩帝国政府外部大臣金允植拟订了与清朝的外交约章,并于1898年9月与清朝签署《中韩通商条约》,完全废除了华商居留地,但允许中国商人仍侨居于原仁川清租界及华商居留地范围之内。两地後来发展为仁川唐人街,存在至今。

外部链接

仁川淸商租界地确立 및 租界章程上送에 关한 件(韩国奎章阁文献)

仁川各国租界工部局章程(韩国奎章阁文献)

朝鲜の租界(日语)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