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著名绘画作品
作品概况名称:永恒的记忆
作者:萨尔瓦多·达利
年代:1931年
类别:画布油彩
尺寸:24.1cm×33cm
风格:超现实主义
主题内容这是一幅令人震惊的作品,这里向人展示的是一片死一般的沉静,没有人影,也没有鸟兽,在一片荒凉的旷野上,只有几个软绵绵的钟表,或挂在枯枝上,或摆在桌台上,或搁在一个不明物上,在这幅幻象中,一切事物不近情理,却又表现了可知的物体。表现人们心中的幻觉或梦想,创造出了一种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境界”。
作品赏析创作于1931年的《永恒的记忆》是达利早期的代表作,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和广为传播。达利的早期作品尺寸较小,但画得精确到家,色彩明亮,几乎与着色照片一样,因此他自己戏称为“手绘照片”。在这些小巧的袖珍画布上,常常出现钟表、昆虫、钢琴、电话、照片、旧印刷品等物体,画家往往将它们变形成为一种梦魇般的形象。
这幅被称为具有“诗意的象征手法”的画作——《永恒的记忆》,画面中描绘了一个死寂般宁静的旷野。平静如镜的海,一抹平川的沙滩、荒凉的海岸,以及一个不可能在这个环境中出现的方形台座,一块板,一棵树。画面突出表现了像软瓶似的三块钟表,它们有的挂在树上,有的坐在台座上,另一块疲软地搭在像人脸的白色生物上。还有一块未变形的红色钟表,它上面爬满了黑色的蚂蚁。方台上一块软表面上还歇着一只苍蝇。蚂蚁和苍蝇画得纤毫毕露,连它们的投影都精细地绘出。
然而画中的一切都显得荒诞不经,他以一种妄想的脉络和不近情理的方式来表达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规律和可知物体。观者的想象由此开始驰骋。
很多人对此画的解释为:无法逆转的时间流逝带来的强迫观念。此画震撼而扣人心弦的魅力也正在于那徘徊于梦境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也许可以从《梦的解释》中弗洛伊德所提到的梦的特征得到解释此画内涵的意义。根据梦的解释,箱子代表了子宫,被小虫所纠缠是怀孕的象征等等。你也许猛然会发现画中的一切是那么迷狂神秘又带有些色情色彩,其实根据达利本人的书信中的解释,这幅画是对他少年时恋爱生活的回忆。画的中央是达利变形的自画像,象征着难解和“享受其中的乐趣”。一切似乎表明时间疯狂流逝之后,艺术家在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其中多少夹杂着些伤感之气和当时战后生活压迫下面临的压力。
观达利画作就如释梦般,常引起人们好奇探究之心,欲从画面的显意中窥探得更具意义的隐意。画作中充满了寂寞的气氛,甚至细看某一部分会让人产生恐惧心理,但仔细回味撕开那表层中的层层面纱会发觉,他的画更充满了生命的意蕴。正如艺评家摩赛所说:“我认为达利是时代变乱的先知,集权统治往往能使绘画的内容和技巧等具有生命力的组织要素窒息而死,而他却能击碎这个桎梏。他似乎在以他独特的方式冲破当时被统治控制不前的文化。达利的移情的方式给予形式以生命,在他笔下,即使是一棵树、一块怀表也会表现出人一样的性情。故而在看似冷漠而又疯狂的表象下,藏匿着他对感性世界、对生命独具个性的诠释,而对生命意蕴的形上追求也正是”在刹那间见终点,在微尘中见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
综观达利辉煌而富于成就的创作生涯、作为一名艺术家,他总是孜孜以求探索艺术世界无穷的表现力,而从不局限在单一的风格和创作媒体中。青年时期狂热于“非合理性的构造”,战后的达利透过宗教和原子物理学的触发,在构思上力求接近“超合理性”的世界。因而他的画作历经了印象派、超现实主义直到最后的经典时期的蜕变过程。他在绘画技法上虚实多方位的应用是具有创造性的。这位以探索潜意识著称的大师一生充满了梦幻般传奇色彩。他的生活本身就是超现实主义的,他的言形举止与传统艺术家大相径庭,善于自我炒作的宣传、追求时髦,然而他对艺术的追求是不置可否的,他曾经几乎在所有的艺术载体上工作,用自己创造的一切——油画、水彩画、雕塑作品,珠宝设计、服装设计,甚至是香水设计等,丰富的艺术语言引领着一种感性迷狂而且时尚的艺术文化,成为世界画坛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作者简介萨尔瓦多.达利1904年5月11号出生在西班牙Figueres的一个小镇上,并且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孩提时光。他的出生地距离法国大约只有16英里的路程。达利的父亲是一位公证员,家底殷实,曾经在海边小渔村Cadaques替达利建立了他的第一个艺术工作室。长大成人后,达利和妻子Gala在附近的Lligat港口组建了自己的自己的家庭。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西班牙这一港口的热爱。年轻的达利曾经在马德里SanFernando美术学院求学。他的天赋第一次被世人发现是在1925年巴塞罗那的个人作品展中。在1928年匹兹堡第三届卡内基国际展览会上,他展出了包括《The Basket of Bread》在内的三幅作品,从而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次年达利举办了他在巴黎的第一次个人展。同年,他还加入了由前达达派成员Andre Breton领导的超现实主义流派。也就是在这一年,达利在Cadaques结识了Gala,当时她正巧与她的丈夫,诗人Paul Eluard去拜访达利。从此以后,Gala便成为了Dali的至爱,同时也是他的商业经理人和主要的灵感来源。很快地,达利成为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领导人。他的作品《The Persistance of Memory》,描绘了一个软绵绵的钟表,是当今世上最杰出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之一。
但是随着战争的临近,想来对政治漠不关心的达利与其他的超现实主义者发生了冲突,终于在1934年的一次“审讯”中被开除出了超现实主义团体。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左右时间里,他依然还是能够在国际超现实主义作品展中亮相。在1940年左右,达利又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现在称这段时期为他的“经典”时期--显示出了其对科学和宗教的专注。
二战期间,达利和Gala逃离了欧洲,在美国度过了从1940 到1948的8年时光。这段时间在达利的一生中至关重要。1941年,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为达利举行了他的第一个规模宏大的回顾展;1942年达利又出版了自己的自传《The Secret Life of Salvador Dali》。
在达利从超现实主义向他的经典时期转变得过程中,达利开始创作他的19幅大型油画,很多都涉及了很科学,历史和宗教题材。这19幅大型油画已经成为了一个系列,其中最为有名的是《The Hallucinogenic Toreador》,《The Discovery of America by Christopher Columbus》和《The Sacrament of the Last Supper》。
1974年,达利在西班牙的Figueres成立了Teatro展览馆,之后又在70年代结束之前相继在巴黎和伦敦举行了作品回顾展。
自从达利的妻子Gala在1982年过世以后,达利的健康状况也是每况愈下。1984年,他在Pubol家中的一次火灾事故中又被烧伤,使他的健康更加恶化。这段时期内,达利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与世隔离的状况下度过的,开始是呆在Pubol,后来又搬到了Teatro展览馆附近的私人公寓中。1989年1月23号,达利死于心脏病和呼吸并发症。
作为一名艺术家,达利不把自己局限在单一的风格和创作媒体中。他的作品,列经了早期的印象派,作为过渡的超现实主义,直到最后经典时期这一变迁过程,证实了达利不愧是一位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艺术家;达利几乎在所有的艺术载体上工作,他留给世人的不光光是大量的油画,水彩画作品,还包括许多雕塑作品,珠宝设计等等。
==========
二、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永恒的记忆——中国电影译制片艺术
制作方案
新世界出版社
上海电影译制厂
北京拓普心高科技视听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尚艺时代影视文化发展公司
联合制作
一、 制作主旨
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新中国电影百花坛上,外国电影译制片是一朵格外绚丽夺目的艺术奇葩。它以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以它肩负的无可替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独特使命,傲然矗立在新中国电影的众多影片片种之中。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译制的前苏联电影《普通一兵》、《乡村女教师》到我国新近引进的美国巨片《角斗士》、《哈利波特》,从根据世界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王子复仇记》、《牛虻》、《简爱》到反映现实生活的电影名作《偷自行车的人》、《远山的呼唤》、《流浪者》……译制片为我国电影观众展现出一道无比丰富多彩的电影画廊。
同时,为了把外国优秀影片“传神”、“有味”(上译厂老厂长陈叙一语)地献给电影观众,在译制片这块艺术园地中,在电影银幕的背后,辛勤耕耘着无数或为电影观众所熟知或不为电影观众熟知的译制片翻译、导演、配音演员和录音师:陈叙一、邱岳峰、毕克、孙道临、舒绣文、张瑞芳、中叔皇、乔榛、丁建华、向隽殊、陈汝斌……他们都和译制片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们孜孜不倦的创造性劳动的努力下,译制片作为一门独立的电影艺术样式,最终得以确立起来。
全面反映新中国电影译制片的发展历史,深入探讨译制片的独有艺术特性,邀集众多译制片艺术家畅谈译制片的创作往事,展现艺术家们的艺术人生,这是本片主创人员努力追求的制作宗旨。
二、制作特色
邀集多位著名影人袒露为译制片配音的创作经历:孙道临、张瑞芳、中叔皇、达式常、仲星火、林彬、吴文伦……邀集多位译制片导演、配音演员真情告白,回顾译制片艺术灵魂的再现:乔榛、尚华、富润生、赵慎之、苏秀、李梓、童自荣、丁建华、刘广宁、向隽殊、陈汝斌……邀集多位社会名流、各界人士回味不朽的声音,倾诉永恒的记忆——崔永元、朱军、张凯丽、程乃珊、陈旭光、肖章、赵文涛……此外,还请国外同行评价中国译制片艺术,共话银幕春秋——阿兰·德龙、高仓健、栗原小卷、中野良子、吉永小百合。
在委婉的音乐和乔榛、丁建华那熟悉、悦耳的解说旁白的引出下,本片摄像机的镜头将推向那些大家渴望看到的艺术家们的身影,在他们的回顾、评述之中,穿插大量我们曾经痴迷的译制片作品精彩片段,使观众能多侧面地了解他们的艺术人生,重新倾听那些充满个性与魅力的声音,品味外国经典影片艺术灵魂的再塑。
三、篇幅结构
本片暂定共52集,每集30分钟;每集共分两个单元,每15分钟为一个单元,编播方便灵活。
本片第1集为序言集,概述译制片在新中国影坛的出现和兴起,译制片的译制艺术在影坛艺术地位的确立,探讨译制片作为一个独特影片片种的艺术特性。从其后的第2集至第9集的八集为新中国译制片史回顾,再以六集的篇幅结合具体作品评介、回顾、探讨译制片的剧本翻译艺术、导演艺术、配音艺术和译制片的录音等制作技术。从本片第17集起,以35集的篇幅分别介绍译制片众多艺术名家的创作历程、创作成就和他们的艺术人生。本片第52集为结语集,简要总结译制片艺术已经走过的50年历程,着力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代的社会现实出发,展望译制片艺术所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展望译制片艺术即将拥有的美好明天。
四、各集集名及内容简介(暂定)
第1集序言篇
本集先以少量篇幅概述译制片在新中国影坛的出现和兴起,着力介绍译制片的译制艺术在新中国影坛艺术地位的确立过程,着力探讨译制片作为一个独特影片片种的艺术特性,给观众初步展现译制片艺术魅力的方方面面。
第2集——第9集经典时代(1-8)
以饱满的艺术激情介绍新中国译制片的最初出现和那个时代令人难忘的经典作品,以热情洋溢的笔调回顾译制片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电影艺术样式的黄金时代,再现译制片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重新放射出的艺术光彩,着力推介在译制片发展各个历史阶段出现的重要艺术成就、经典艺术作品,并请外国同行进行评价。
第10集翻译的艺术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译制片的翻译剧本是一部译制片得以成功的创作基础。以上译厂老厂长陈叙一为代表的一大批译制片翻译家为一部部译制片的成功呕心沥血、字斟句酌,以他们的卓越才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11集——第12集导演的创造(上、下)
同一部电影作品的导演一样,译制片的导演是翻译剧本和配音演员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一部译制片的“总工程师”,更可以说是一部译制片能否成功的灵魂人物。这两集着力介绍译制片导演的独创性劳动,以及他们的创作与其他影片样式不同的独特性。
第13集——第15集灵魂再塑(上、中、下)
如果说译制片的翻译剧本是译制片成功的基础,导演是“总工程师”,那么,配音演员的艺术创造则就是一部译制片能否成功的最后关键。这三集将着力介绍、深入探讨配音演员从初对、复对到最终的配音实录过程中,对外国原片艺术风格的把握,对原片人物性格、心理状态的体验、把握,直到以符合角色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的语音艺术技巧如何再塑出特定角色的艺术灵魂。
第16集能匠利器
在译制片的创作生产中,配音录音技术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从我国译制片生产最初用光学录音机在电影胶片上录音,和笨拙地给配音演员反复放映影片胶片,到循环放映盘的发明,到经“胶转磁”后在录像带上进行初对、复对和配音实录,再到如今的数字录像录音技术,每部译制片的创作生产无不凝聚着译制技术人员的心血。尤其是录音师在配音录制完成后的录音合成劳动,是导演给原片艺术“还魂”的最后体现。
第17集——第18集盘古开天
这两集将重点回顾我国译制片艺术开创期的重要先驱者,如袁乃晨、陈叙一、白景晟、肖楠、邱岳峰、孙敖、张桂兰、向隽殊、陈汝斌……
第19集——第21集 译坛别恋(上、中、下)
在我国译制片发展的历史上,电影演员出身的电影明星们曾为译制片的创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与译制片结下了剪不断的情缘。在本片这三集中,将向观众介绍孙道临、张瑞芳、舒绣文、上官云珠、高博、舒适、冯喆、张伐、赵丹、中叔皇、林彬、仲星火、达式常等人参加译制片译制的经历,和他们的种种感触。
第22集——第23集 译坛之魂——陈叙一(上、下)
在上海电影译制厂,象乔榛、刘广宁这些艺术家已经广为人知,但多数译制片观众并不知道,如果没有已故上海电影译制厂老厂长陈叙一的卓越贡献,可以说就没有今天的译制片事业,正是陈叙一规范、发展了我国的电影译制片事业,所以译制片事业才能有今天这样的辉煌。在这两集中,集电影事业家、翻译家、译制片导演于一身的陈叙一将成为本片的主角。
第24集——第25集 译坛绝唱——邱岳峰(上、下)
邱岳峰是最受电影观众爱戴的配音艺术家,他的名字和《警察与小偷》、《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悲惨世界》、《简爱》等一系列译制片名作连在一起。是他把影片中的不同人物、不同人物的复杂情感配得丝丝入扣。在生活当中,他也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复杂的悲剧人物。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发出心底的声音向他依恋的事业发出了一声绝唱。
第26集——第27集 译坛魔音——富润生(上、下)
在我国译制片创作中,富润生是一位非常富有才华、千人千声的配音艺术家。
第27集——第28集 译坛斗士——尚华(上、下)
尚华是目前在世年龄最大、资历最老的配音艺术家。几十年来他牢记党对配音艺术的教导,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耕耘地译坛上,为广大观众奉献了《虎口脱险》、《冷酷的心》等几百部传世佳作。他的誓言是“我死也要死在话筒前”。
第30集——第31集 译坛悲歌——毕克(上、下)
毕克是一位沉默而乐于奉献的配音艺术家。生活当中他貌似平常,却用自己的声音塑造出一个个英俊伟岸、性格突出的银幕形象。提起毕克,观众不能不想起电影名作《追捕》、《远山的呼唤》、《老枪》、《卡桑德拉大桥》等。
第32集 译坛才女——苏秀
她的名字并不十分震耳,但她除了塑造众多银幕配角以外,却以更多精力致力于译制导演的工作,并培养出大批译制片的后续人才。
第33集——第34集 译坛强音——李梓(上、下)
她的声音传给人的信息是自爱自强,如《简爱》中的简爱,《巴黎圣母院》中的艾斯米拉达,《叶塞尼娅》中的叶塞尼娅。
第35集 译坛青衣——赵慎之
青年时期的赵慎之用声音塑造了众多少女少妇的形象,晚年又塑造了象阿绮婆这样久经沧桑的妇女形象。
第36集——第37集 译坛甜女——刘广宁(上、下)
人说她的声音宛如一汪清泉,如《魂断兰桥》中的玛拉、《生死恋》中的夏子。
第38集——第39集 译坛英杰(上、下)
于鼎、胡庆汉、伍经纬、杨文元、戴学庐、程晓桦——他们曾经承担起了中国译坛的柱梁,如今他们或已辞世人间,或已离开话筒,但他们的声音却给观众留下永恒的记忆……
第40集 译坛俊才——孙渝峰、严崇德
他们两人既是科班出身的专业译制片导演,又是人们所熟知的专业配音演员。他们虽已退休,但仍孜孜不倦地耕耘在译坛上。
第41集——第42集 译坛儒将——乔榛(上、下)
他的声音儒雅而富于风度……他不但在青年时期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译制片事业,而且对译制片艺术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乔榛不愧为当今中国译坛“领头羊”。
第43集——第44集 译坛王子——童自荣(上、下)
他的声音磁性、潇洒,富于传奇色彩。他配音的《佐罗》、《黑郁金香》、《铁面人》是最为广大观众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而他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却是《靡菲斯特》。
第45集——第46集 译坛百灵——丁建华(上、下)
她的声音听不出一丝忧愁和感伤,生活当中年近半百的她还是那样富于青春和魅力。《茜茜公主》、《大海的女儿》、《卡桑德拉大桥》、《大蓬车》、《追捕》、《远山的呼唤》是她为人熟知的作品。
第47集 译坛花旦——王建新
当年文革时期的风云小将,现已成为能配能导、独当一面的将才,同时,她又肩负着传、帮、带的历史重任,并不愧为中国译坛的当家花旦。
第48集 译坛之星(1) 程玉珠、狄菲菲
第49集 译坛之星(2) 胡平智、刘风
第50集 译坛之星(3) 曾丹、任伟
第51集 译坛之星(4) 金毅、刘雪婷
这些承前启后的中年配音演员正在撑起中国译坛的一片蓝天。
第52集大幕未落
简要总结我国译制片艺术已经走过的50年历程,着力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代的社会现实出发,展望译制片艺术所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展望译制片艺术即将拥有的美好明天。
五、制作单位及主创人员
联合制作:
新世界出版社
上海电影译制厂
北京拓普心高科技视听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尚艺时代影视文化发展公司
艺术指导:乔榛(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国家一级演员)
丁建华(国家一级演员、译制片导演)
总策划:
赵宇,张东林,王哲东
撰稿:
张东林,赵宇
解说:
乔榛,丁建华
编导:
赵宇,冬岭
摄像:赵祥 陈晓举
注:本片正在制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