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名】黄焖狗肉
【所属菜系】韩国
【特点】色泽杏黄,狗肉软烂,味道咸香。
【原料】
熟狗肉250克,土豆250克,狗骨汤150毫升,红汁50克,酱油15克,料酒15克,淀粉15克,香油500克(实耗50克)味精2.5克,精盐10克。
【制作过程】
1、 先制出红汁:炒锅上火,放入香油,烧热,下入大料,稍炸后,再下入葱段、姜片稍炸,然后,下入大酱,稍加煸炒,即烹入料酒,下入酱油、狗骨汤、精盐,烧开后,小火煮至汤汁变浓时,将汤汁过罗,即成红汁。 2、 将熟狗肉片去皮,切成骨牌块,土豆去皮,洗净,切成滚刀块。 3、 再将炒锅烧热,放入香油,烧至七成热时,下入土豆块,炸至呈金黄色,捞出,控油,倒去余油。 4、 净锅。烧热,加入红汁、狗骨汤、炸好的狗肉块、土豆块、味精、料酒、酱油,烧开后,小火煨入味,放入水淀粉勾芡,淋入明油,翻炒均匀,盛入碗中,即可。
【风味特点】1.我国吃狗肉的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狗肉便是宫廷宴饮,祭祀大典上不可缺少的美味。汉高祖刘邦就非常爱吃彭城狗肉。而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则使鹿邑县的试量集狗肉出了名。相传《水浒》的作者施耐庵很喜欢吃狗肉,所以,他写鲁智深吃狗的情节特别生动。据《艺苑余谈》载,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也嗜食狗肉。当时,扬州有一盐商,慕板桥画,以重金求之,板桥不屑与见利忘义的盐商交往,终未应允。后来,这盐商探听到板桥嗜吃狗肉,且爱结交隐士仁人,便心生一计。一日,板桥出城数里,寻幽觅静,至一林边,忽闻琴声出幽篁,与溪鸣相和。寻声而往,见一茅屋,一位老人独坐榻上,抚琴而弹。屋前一炉,炉上一钵,正热气蒸腾,芳香扑鼻,板桥知为狗肉。老者见板桥,兀然不动。板桥异之,问道:“君嗜狗肉乎?”老者答曰:“世上万物,唯此为上。”板桥说:“我亦有同嗜。”老人道:“然则汝亦知味之人,请共尝之。”遂对坐大嚼。食罢,板桥兴发,对老人说:“君室墙上元画,我可为君书否?”老人即出纸墨,倾刻画成。次日,盐商大宴宾客,展现郑板桥昨日之画。郑板桥知而不乐,出城再访老人,则逸矣。
2.狗的品种很多,按用途可分为牧羊犬、猪犬、警犬、观赏犬、挽曳犬、食用大等。《本草纲目》则载:“田犬长喙善猎,吠犬短喙善守,食犬体肥供馔。”可见,我国古代狗是分之为三类。我们所说的狗肉,是指食用狗。但在西北农村,却有“狗肉不上席”之说。但民间广泛食用视为珍肴。
3.狗肉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丰富。它具有含蛋白质多,脂肪少,胆固醇低的特点。祖国医学认为,狗肉性味咸甘酸、热,归胃、肾二经,具有温补强壮之功。食用狗肉,据《食疗本草》载:“狗肉补五劳七伤、益阳事、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日华子本草》注曰:“狗肉补胃气、壮阳道、暖腰膝、益气力。”
隆冬时节,正吃狗肉。食后周身发热,驱寒壮体,大有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