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名称Tringa guttifer 中文名: 诺氏鹬
拉丁名:Tringa guttifer
英文名:Spotted Greenshank,Nordmann's Greenshank
动物分类小青脚鹬属鸟纲、鹳形目、鹬科。
外性特征属小型涉禽,体长29一32厘米。虹膜暗褐色。脚较短,呈黄色、绿色或黄褐色,趾间局部具蹼。嘴较粗而微向上翘,尖端黑色,基部淡黄褐色。夏季头顶至后颈赤褐色,具黑褐色纵纹。背部为黑褐色,具白色斑点。腰部和尾羽为白色,而且腰部的白色呈楔形向下背部延伸,尾羽的端部具黑褐色横斑,飞翔时极为醒目。下体为白色。前颈、胸部和两胁具黑色圆形斑点。冬季的背部为灰褐色,羽缘为白色,下体包括腋羽和翼下覆羽为纯白色。飞翔时脚不伸出尾羽的后面。
分布范围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沿海各省以及海南、台湾等省区。估计全球总的种群数量在1000只以下。
在国外繁殖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萨哈林岛(库页岛)繁殖,越冬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国内偶见于上海、福州、海南岛、香港和台湾。为偶见旅鸟。春季多于3一4月,秋季于9一10在迁徙时途经我国。
生活习性繁殖期主要栖息于稀疏的落叶松林中的沼泽、水塘和湿地上,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边沙滩、开阔而平坦的泥地、河口沙洲和沿海沼泽地带。常单独在水边沙滩或泥地上活动和觅食。觅食时常低着头,嘴朝下,在浅水地带来回奔跑。主要以水生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常涉水到齐腹深的水中去觅食。性情胆小而机警,稍有惊动即刻起飞。
繁殖期为6一8月。营巢于落叶松疏林中的沼泽、水塘或林缘湿地。巢多置于落叶松树上或其他树上,距地面的高度为2一4米。巢主要由落叶松的树枝、苔藓和地衣构成。
濒危等级保护级别: 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未定种
IUCN1994年列为未定种
CITES附录I
数量稀少,世界种群数量不足1000只。春季迁徙在盐城的数量至少有35只(王会,1992),但在冬季1989~1990年在盐城见51只、青岛2只、洞庭湖2只,1991年11月在江苏东台见18只(中国鸟类学会水鸟级,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