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穆特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超穆特[超穆特、潮穆特,读音作chāo mù tè(ㄔㄠ ㄇㄨˋ ㄊㄜˋ),满语为Caomut Hala]

一.姓氏渊源:单一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喀喇沁部乌梁海·者勒篾的后裔超穆特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乌梁海·者勒篾,是大蒙古汗国成吉思汗的勋臣。

乌梁海·者勒篾,其名也译称“济拉玛”,是蒙古喀喇沁王的远祖,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时,他曾三次奋勇救过成吉思汗的性命,因此成吉思汗特赐他九次犯罪而不罚,并被封为第九位千户那颜。后来,成吉思汗又将女儿花茵公主嫁于者勒篾之子乌梁海·吉伯格,因此享有“塔布囊”的称号(驸马)。

在满清一朝,蒙古地区推行七等爵制,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台吉(塔布囊),统称为王公贵族。“台吉”之称异常尊贵,是只有成吉思汗的血亲后裔才能享有的称号,是汉语“皇太子”、“皇太弟”之意;而“塔布囊”是喀喇沁贵族享有的特殊职位,因其先人曾是成吉思汗的女婿。

到明朝时期,乌梁海蒙古七传至乌梁海·和通(花当),其领地为明朝屏藩福余卫、泰宁卫、朵颜卫。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包括乌良哈三卫在内的蒙古喀喇沁属地向南直抵张家口、承德一线。

其实,在蒙古喀喇沁部的远祖之中有游牧于中亚草原(今伊朗)的乌古思族人,乌古思族人在东迁后与蒙古朵颜乌梁海部合二为一,以“喀喇沁”为部落名称。喀喇沁的首领皆历代为乌梁海·者勒篾的后裔,例如:革兰台之子乌梁海·恩克为乌梁海·者勒篾的第十世孙,乌梁海·长昂为第十一世孙,乌梁海·色楞为第十二世孙,长昂之子乌梁海·赖洪大为第十二世孙,赖洪大之子乌梁海·苏布地为第十三世孙等,也是明朝时期朵颜卫的最后一任首领。现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档案馆中珍藏有其族谱。

乌梁海·苏布地归附后金政权之后,为满清入主中原攻锦州、破长城立下汗马功劳,后病逝,其子乌梁海·固鲁思奇布继任喀喇沁部首领。爱新觉罗·皇太极于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诏编喀喇沁部为左、右二旗,以乌梁海·固鲁思奇布掌右翼旗(今内蒙古喀喇沁旗),并授扎萨克衔,编为第九十五佐领,治所在锡伯河北岸龙山,他也是清朝喀喇沁右翼旗的第一任首领。其叔乌梁海·色楞则掌管喀喇沁左翼旗(今辽宁喀喇沁左旗)。

清崇德六年(公元1636年),爱新觉罗·皇太极诏令蒙古诸部清查户口,编制牛录,整编后的喀喇沁右旗有二十二牛录,四十四佐领,计六千六百户,三万三千口,晋封乌梁海·固鲁思奇布为固山贝子,赐多罗杜棱号。其后,喀喇沁右翼王旗历经十二代、十四袭。

超穆特氏是蒙古喀喇沁部的一个旁支,通古斯语称Tchomodt,元、明之际即集中分布在今河北承德围场一带地区。元朝灭亡之际,超穆特氏族未与北元政权退归蒙古高原,而是归顺于明太祖朱元璋。后明太祖将其编入乌良哈三卫,成为三卫中朵颜卫的核心。后乾隆大帝建造热河上营避暑山庄,就是以超穆特氏部族集聚地为基础建造的。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超穆特氏,亦称潮穆特氏,简称穆特氏,世居布尔噶苏台(亦称热河上营、木兰围场,今河北承德)。后有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omut Hala。

蒙古族、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超穆特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超氏、晁氏、穆氏、潮氏、绰氏、巢氏等。

注:

近有学者指出超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为其旁系分支。本书不同意其见解。

蒙古察哈尔部,实际上是元朝“察哈尔万户”的军、政、生产合一的群体,其部众族人的领地当时主要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域,直到明朝初期以后,北元政权才以察哈尔之北一带地区(乌珠穆沁旗)为核心,历二百余年逐渐形成真正强大一时的察哈尔蒙古的实体,至明末清初占据了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古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

而蒙古超穆特氏族,则在元朝中期就已经相对集中地分布在今河北承德围场一带地区了。按蒙古各部间十分苛严的地域势力划分之惯例,其时蒙古喀喇沁部势力早以越过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以南,则今河北承德围场一带地接克什克腾和喀喇沁旗,当属蒙古喀喇沁部。超穆特氏族之所以能够安居于该地区,显然与当时还远在乌珠穆沁旗地区的察哈尔部毫无关系,而与喀喇沁部密不可分,因为,超穆特氏族就是喀喇沁部之一。

承德地区归属于蒙古察哈尔部,当为察哈尔部林丹汗有效地控制了蒙古各部后,才形成的新地域势力范围,而那时的蒙古喀喇沁部主体,已经在昆都伦汗的率领下远迁至漠南即今青海、新疆地区了,今内蒙古喀喇沁旗只是其中未迁的一小部分。

二.郡望:热河上营:即今河北省承德市,蒙语称“布尔噶苏台”,即著名的木兰围场、热河上营,史称“紫塞明珠”。清朝乾隆年间的《热河考源》中记载:“热河,今称武列水,水源有三……三源既汇,又西南流沿山庄东北,历锤峰下,山庄之内亦有温泉流出汇之,于是始有热河之名。”热河,即武列水,北从波罗河屯(今河北隆化)南流折而东,经热河上营、偏岭、大石庙,在热河下营注入滦河。避暑山庄所涌之水在上营东南与武列水汇合。从此至下营这段河流因有温泉注入,故称“热河”。热河上营即今市中心区火神庙一带;下营即今大石庙乡庄头营子村,相间二十五华里。承德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特别是清王朝康乾盛世时期修建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作为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以其北国雄奇风光兼具有江南秀美景色著称于世。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承德一带早在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活动遗迹。战国时期,属燕国领地。秦、汉至唐、宋时期,匈奴、鲜卑、库莫奚、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曾先后在此游牧。北宋欧阳修留有“儿童能走马,妇女亦弯弓”,“合围飞走尽,移帐水泉空”的诗句。元、明时期属北平府(今北京),为喀喇沁、翁牛特、察哈尔等蒙古族的游牧地。直到清朝初年,热河上营始终没有设立过什么中央或地方管理机构,是一个“名号不掌于职方”的小村落。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清廷在此修建行宫,人口与日俱增;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热河行宫开始使用,标致热河进入了发展期;到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就已经是“生理农桑事、聚民至万家”的大村镇了。此后,为适应皇帝每年都要到承德避暑的需要,各蒙古王公,朝廷大臣及一些词人文士都争相在承德建设府邱宅院,承德工商业随之高速发展,市井行人杂踏,车马喧嚣,酒楼茶铺鳞次栉比。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设热河厅,第二年设热河总管,统理东蒙民政事务。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雍正皇帝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罢热河厅设承德直隶州,此是“承德”名称的始源。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乾隆大帝开始临幸避暑山庄,承德进入繁荣期。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乾隆大帝在一道渝旨中说:“热河地方朕每岁秋弥先期驻跸,数十年来户口日增,民生富庶,且农桑繁殖,市肆殷闻……皇祖诗云聚民至万家,今则不止于万,俨成大邑矣……热河自皇祖建山庄以来,迄今六十余年,户口日滋,耕桑益辟,俨然一大都会”,是年升为承德府。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l0年)设热河都统署。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以后,热河文武官员均属都统署管辖,官职与朝廷派出的总督、巡抚同。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建制,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设热河特别区,民国十七年(公元1929年 )改建热河省,承德为热河省省会。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 年)3月,承德沦陷,为日寇占领区。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14日寇投降,承德成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后改为热西办事处、热西工委。9月筹建承德市人民政府,11月正式成立。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 8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承德。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承德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于当年成立承德市政府,隶属于热河省。1955年热河省建制撤销,承德市划归河北省,为省辖市。1958年承德改由承德专署领导。1960年承德专员公署撤销,恢复为省辖市。1961年承德专署复设,承德市再改为地辖市。1982年地、市分署办公,承德再次改为省辖市。1993年承德地、市合并为一,为地级市,下辖三区八县,即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承德县、兴隆县、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