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春志:(公元1889~1950年),蒙古族,蒙名包日罕特·克星额,字明远;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前旗人。著名近现代教育家。
包春志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其父是一位开明人士,通晓蒙、汉、满三种文字。他对儿子包春志要求极严,自小教他认字学习,并几易其师,攻读蒙、汉、满文。包春志也极有天赋,不仅完成了所攻科目,并对藏文也有了初步了解。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宾图王的母亲听说包春志是个学习出色的孩子之后,便征他到宫中当侍从,专门给老福晋读故事书。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奉天成立蒙古学校。同年,包春志作宾图王弟弟丹巴道尔吉的陪读,到该校学习。不久,就当上了该校的助理教师。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奉天省成立蒙文教科书编辑局,包春志被聘为编辑。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包春志参加同盟会,并积极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包春志正式担任"蒙文教科书编辑局"编辑,并兼奉天省翻译事务负责人。这期间,他编辑出版了好多教科书,并为蒙古语普及教育做了很大发努力。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为发展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包春志回到家乡里着手建立学校的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之后,于同年秋,在西协理村,建立了“科尔沁左翼前旗公立蒙汉两级小学校”,这是东蒙第一所小学。该校招生不分贫富、蒙汉、男女等区别,凡适龄儿童均在招收之列。学校按新式教学方法授课,所开科目有:蒙语、汉语、数学、历史、地理、歌曲等,同时灌输反抗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教育思想。这些工作受到了当时中央政府的表扬和嘉奖。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包春志被选为民国国会候补议员,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变为正式议员。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包春志任奉天省政府官方议员,在这期间,他为蒙古地区的普及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包春志与努勒格尔扎布、拉西僧格三人在奉天募捐创办了“东蒙书局”并编辑出版了六册《蒙文小学教科书》和《蒙汉合壁字典》、《初学儿童启蒙字典》、《详解蒙古语字典》等。此外;该书局还出版了大量蒙古历史、文学、语言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和许多翻译作品。如:《聊斋志异》(共八本)、《四部成语》、《六部成语》、《青史演义》、《成吉思汗传略》等等。并且还成立了《蒙旗旬刊》杂志社。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包春志、郭道甫、博彦满都等人,组织在奉天的蒙旗人土和学生成立了“蒙古文化促进会”。为东蒙各旗成立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建立学校,为开发蒙古地区的文化而奔走呼号。
自民国十八~二十年(公元1929~1931年),包春志在东北蒙旗师范学校教书,授蒙古语文课。同时也兼没在奉天城的达尔罕旗蒙古小学教师。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包春志任兴安南省总理事务厅秘书长。
民国二十三~二十八年(公元1934~1939年),包春志任伪满洲国蒙政部和蒙民生活部督查。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受布和贺西格之聘,包春志任蒙文学会参赞。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包春志主持蒙古编译院工作。在此期间,他还编辑出版了针对日本奴化教育,号召蒙古民族觉醒为内容的《辅助读物》等书。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后,包春志任内蒙古政府议员。后来,因双眼失明,回家疗养。包春志拥护新政府,对祖国的繁荣和蒙古民族的发展兴旺充满了信心,也表达了拥护共产党的愿望。这期间,包春志把自己珍藏的珍贵文物《格萨尔传》、古译文《喜讯》和藏、蒙、汉文合壁的《圣贤榜》等好多籍赠予的内蒙古图书馆。
包春志为蒙古民族的教育、文化和出版事业奋斗了一生。除此之外,包春志还是位著名诗人和作家。现搜集到的有:《梅花》、《成吉思汗颂》、《柏园随笔》、《杂感诗》、《拜活佛》、《悯农歌》、《郭尔罗斯旅行记》、《寓言》、《四十年日记》等作品。
1950年5月,包春志病逝于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终年六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