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一种喷火器具。猛火油即石油。约在西汉末年,中国发现并使用了石油。南北朝以后,石油被用于战争中的火攻。到北宋初年,火药用于军事后,军队装备了一种构造更完善的喷火器──“猛火油柜”。据《武经总要》记载,它以猛火油为燃料,用熟铜为柜,下有4脚,上有4个铜管,管上横置唧筒,与油柜相通,每次注油1.5千克左右。唧筒前部装有“火楼”,内盛引火药。发射时,用烧红的烙锥点燃“火楼”中的引火药,然后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柜中压缩空气,使猛火洞经过“火楼”喷出时,遇热点燃,成烈焰,用以烧伤敌人和焚毁战具,水战时则可烧浮桥、战舰。还有一种小型喷火器,用铜葫芦代替沉重的油柜,便于携带、移动,用于守城战和水战。
最早的火焰喷射器--猛火油柜
"猛火油柜"是中国古代战争中的一种喷火器具。猛火油即石油。远在两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发现
并使用了石油。古代原油称"石漆",唐代叫"石脂水",五代时叫"猛火油",宋代沈括首次提出"石油"这一命名。早在南北朝以后,石油被用于战争中的火攻。公元913年,后梁王李霸在山东杨刘发动叛乱,曾用"长竿缚布沃曲",焚烧杨刘城的建国门,所用的纵火材料即是石油,成为石油用于火攻的最早记录。后晋李存勖曾两次使用石油纵火剂燔烧敌军,击败后梁军的进攻,转败为胜。到了宋代,火药用于军事后,中国军事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焰喷射器--猛火油柜,并装备于军队。构造部分及其原理与现代火焰喷射器相似。
《武经总要》记载,猛火油柜以猛火油(即石油)为燃料,用熟铜为柜,下有4脚,上有4个卷筒,卷筒首大尾细,尾开一小窍,大如黍粒,首为圆口,径半寸,柜旁开一窍,卷筒为口,口有盖,为注油处。管上横置唧筒(原始活塞机械),与油柜相通,每次注油1.5千克左右。唧筒前部装有"火楼",内盛引火药。发射时用烧红的烙锥点燃火楼中的引火药,使火楼体内形成高温区,同时通过传导,预热油缸前的喷油通道形成预热区,然后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柜中压缩空气,使猛火油经过火楼喷出时,遇热点燃,从火楼喷口喷出烈焰,形若火龙,用以烧伤敌人和焚毁战具。"猛火油柜"实质上是一个以液压油缸作为主体机构组成的火焰泵。在古代城邑攻防作战中显示了巨大威力。《吴越备史》记载,后梁贞明五年(919年),在后梁与后唐作战中出现了以铁筒喷发火油的喷火器。"猛火油柜"到了宋代是城守战和水战中的利器。如"敌来攻城,在大壕内及傅城上颇众"或者"以冲车等进"时,守军可于踏空板放猛火油,中人皆糜烂,水不能灭,杀伤力较大;水战时则可烧浮桥和战舰。这种"猛火油柜"形制较大,很笨重,多置于城上。后来出现了一种小型喷火器具,用铜葫芦代替沉重的油柜,便于携带和移动,用于守城战和水战。
《古代战争馆》陈列的"猛火油柜"模型,系依照宋《武经总要》资料复原制作,试验喷火距离为5~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