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竹行镇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国家级开发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端,是长江北口岸第一镇,世界第一大斜拉索桥——苏通长江大桥横跨境内,336省道、通兴公路、张江公路、东方大道纵横贯通,南临通常汽渡,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2]
面积人口据当地政府官方资料[1]显示,该镇辖区面积31.08平方公里,总人口30696人,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75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200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通州市的观音山镇、小海镇、竹行镇、通州市良种场划归南通市崇川区管辖,小海镇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古代竹行竹行一带原系江中的几个沙洲,涨潮没入江中,落潮露出水面。由于地处长江下游,江面开阔,水流缓慢,江中泥沙逐渐淤积,至清朝初期才成为江边滩地。乾隆中期经围垦与北邻的南布洲接壤成陆。于是崇明、海门一带移民逐渐迁入,进行围垦,开挖水系,东西100至160步开挖一条泯沟,叫一,南北150-200丈开一条横河叫一埭。埭中间开挖“回”字形宅沟,人们按姓聚居在“回”字形宅上,正南方设有吊桥,晚上升起,防止偷盗。人们交易买卖,在水陆交通较发达的老洪港中段聚居,逐渐形成一条150米长的街道,取名朝阳镇。镇上一名姓崔的老板开了爿竹行,生意兴隆,人们逐渐以竹行替代了原来的镇名,这就是竹行镇镇名的由来。竹行镇街面2米宽,鹅卵石路面,宣统二年属竞化镇区,民国23年(1934年)为南通县第八区。解放前至解放初期,街上有几爿老字号店,东西两个世昌,卖杂货兼小酒店,裕隆布店兼邮政代办,自东向西三爿中药老店:延生堂、道德堂、顺顺堂。镇西的冠生园茶食店颇有名气,还有三五家杂货店,镇东一处面积约200平方米的荒场为菜市场,镇西一处约150平方米的荒场为粮油市场。
近代竹行1949年解放后竹行乡属南通县紫琅区。1957年竹行、海南、长桥3个小乡和骆化乡一部分合并为大乡,仍称竹行乡。1958年10月与新开乡合并建长江人民公社。1962年7月,从新开、通海两个公社中划出部分大队组建竹行人民公社,辖17个大队,以1—17自然数为序。1983年7月实行政社分设,公社改乡,大队改村,村名依次为:新丰村、长桥村、长桥南村、谷东村、海洪圩村、群力村、龙田村、洞子港村、竹东村、竹行村、竹南村、安北村、大安村、老洪港村、新安村、后丰村、神农村17个行政村,220个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当代竹行2001年2月,竹行撤乡设镇,同年3月19日划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竹行镇17个行政村合并为新丰、长桥、谷东、洞子港、竹行、竹东、大安、神农八个大村。为便于管理,开发区将临江原属南兴、川港、先锋、姜灶、张芝山5个乡镇的8个行政村合并为江东村、江海村,归竹行镇所辖;原张芝山镇万南村一个组划归竹行村管辖。2005年,竹行镇辖1个生活小区即星辰花园;2个工业园区:谷东工业园区、大安工业园区;10个行政村,总面积30.1平方公里。竹行镇西与长桥港为界,北和小海的新镇村、汤家窑村相邻,东北与张芝山镇的银河村、万年村接壤,东以大安港与南兴隔河相望,南和南通农场毗邻。[3]
经济发展该镇拥有以钢丝制品、机电、冶金、皮鞋、纺织、服装、食用菌生物工程等行业企业473家,规模以上企业49家,60%以上是钢丝、钢丝绳企业,被誉为全国闻名的“钢绳之镇”。二00六年,实现社会总产值45.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1.96亿元,人均GDP达到38056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135元,财政收入达到6200万元。
由于
基础建设开发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及跨越发展的态势全面提升,作为江北第一镇的竹行,构筑起承南启北、水陆交通的“黄金十字通道”,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07年,该镇按照7-8万的人口规模,以瑞兴路为轴线的4.5万平方公里范围,大手笔科学合理的进行镇区规划,并将旧镇改造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努力把竹行建成空间布局合理、环境富有特色、基础设施完善、区位优势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临江强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