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董寿平墨竹图
【类别】中国名画、国画
【年代】现代
【作者】董寿平
【简介】
纸本,水墨,纵93厘米,横93厘米,现收藏于荣宝斋。
宋元以降,以画竹闻名的画坛名家屡见不鲜。他们风格迥异,匠心别具:如文同之挺劲,顾安之谨严,夏仲昭之繁盛,李方膺之简约,郑板桥之清癯,石涛之质朴。虽然他们各自风格整体面貌不同,但仔细揣度,其中尚有前人成法可寻,遗迹可踪。欣赏董寿平笔下的竹子,很难确切地说出它的渊源出处,虽然风格全新,却不悖古法,有章可循。所以,美术界称董寿平的竹子为“寿平竹”是恰如其分、确有道理的。
古人把画竹称为“写竹”。一个“写”字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画竹的用笔形式与中国书法最为接近,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不可能把竹子画好。欣赏董寿平笔下的竹子,一个“力”字贯穿始终,充弥于整个画面。无论是顶天立地的长竽还是画中局部的末节枝梢,都充满着力量,那种斩钉截铁般的笔力,足见他在书法上的超然功力。这幅《墨竹图》虽然属于纨扇类小品,但每—笔都是那样沉稳扎实,没有丝毫的扰豫马虎。即使是淡墨勾勒的竹梢,也是挺拔劲健,英姿勃发。起笔行笔,俨然是在写字。董寿平画竹,是对赵孟頫说的“写竹还须八法通”最好的诠释。
董寿平曾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系后研究东方哲学,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蕴含着非常深邃的东方传统哲学理念。他能够将诸如干湿、疏密、长短、浓淡种种对立的矛盾有机地统一起来,和谐地表现在一幅作品中,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地。他曾说:“画竹的过程就是如何将具象美与抽象美和谐统一的过程,也就是画家本身与所画之竹融为一体的过程。人即是竹,竹即是人,要做到入画竹、竹化人。”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成为董寿平作品鲜明的特征。看董寿平笔下的竹子,飒飒潇潇,不仅有着一股纯阳正气,一股隽永清和的“书卷气”,同时还能够品味出一种谦和醇厚的儒士风范。
董寿平(1904--1997)原籍山西省洪洞县。祖辈皆为当地丹青高手,家中藏书甚富。1926年毕业于北京东方大学经济系。1931年画作问世即蜚声京华,获得中外人士的好评。1938年后在西安、成都等地从事绘画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供职北京荣宝斋,从事编辑、创作、鉴定及培养专业人才的工作。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董寿平画辑》、《董寿平书画集》、《书画大"币董寿平》、《董寿平谈艺录》。曾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