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大义,高永芬,邵永贵 编著
ISBN:10位[7507307816] 13位[9787507307818]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1
定价:¥38.00 元
内容提要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平凡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既有伟大人物气吞山河、智高谋远、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充分显现,也有平常人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有平常人可能遇到或根本遇不到的种种坎坷和险难。他脚下光辉而伟大的路,是在险难的沙石铺垫中延伸的。
本书介绍了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是第一部全面记录毛泽东一生在重大危难关头临危不惧,逢凶呈祥的纪实作品。本书第一部分介绍了在毛泽东露宿的地方,突然窜出一条毒蛇,向他吐着长长的蛇信……,第二部分介绍了毛泽东在组织秋收起义时,巧用一把银元换回了性命……,第三部分介绍了毛泽东积劳成疾,终于病倒了。“红色华佗”使他渡过了这次大难。第四部分介绍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望着倍受痛苦折磨的妻子,默默的流下了眼泪等方面的事迹纪实。
真实再现了毛泽东一生中许多惊险迭出的场面。甚至九死一生,但都化险为夷遇难呈祥,让人感到惊叹、神奇。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体例新颖,全书40余万字,千余幅珍贵图片!
本书容进了毛泽东政治生涯中某些不幸,这些不幸又自然来自党内的路线之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本书不是只截取某个重大历史事件中的“险”的镜头,而是相对简而全地托出,对某些重要环节及其演进过程作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学术价值。
目录弁言
上部
第一章群魔乱舞时
不愿“小鱼囿中央”的毛泽东,常同父亲的旧思想行为抗争,遭父亲的打骂
在“驱张学潮”中,毛泽东被定为“闹事首恶”,险些被校长除名
在毛泽东露宿的地方,突然窜出一条毒蛇,向他吐着长长的蛇信
“中流击水”反映了毛泽东的性格,有一次在湘江游泳,差点丢了性命
数千名溃兵来到长沙附近,人心惶惶。毛泽东临危不惧,一计驱溃兵
一伙军警闯进学校逮捕毛泽东,校长巧施妙计使他免遭大难
毛泽东等人刚刚撤离会场,一群巡捕和密探便接踵而至
毛泽东亲自领导泥木工人罢工,被便衣特务追踪,在群众保护下脱险
赵恒惕狂叫:“湖南有毛泽东,就没有我赵恒惕!”一天夜晚,他派兵秘密包围了毛泽东的住所
在去香港的途中,几个流氓向毛泽东勒索钱财,并拔出了刀子
赵恒惕密令湘潭团防局派兵捉拿毛泽东,就地正法。毛泽东又一次躲过了他的毒手
毛泽东回湘南考察农运,一天,在板仓宅门口被特务堵住,并问“毛润之在里面吗?”
在阴云笼罩的日子里,毛泽东到武汉开展工作。一天,在汉口与特务狭路相逢
第二章 井冈风云
敌人得知毛泽东回到板仓便来捉拿,毛泽东乔装病人,坐着轿闯过了险关
毛泽东在组织秋收起义时,不断被敌人抓住。在押往团防局的路上,巧用一把银元换回了性命
何键以重兵进攻茅坪,意在捉拿毛泽东。情况万分危急,毛泽东设计退敌。情况万分危急,毛泽东设计退敌
周鲁误传“圣旨”——开除毛泽东的党籍,使他当了一个月的“民主人士”
毛泽东到墉边村搞社会调查,突然遭到地主保安队袭击,并扬言要抓他去请赏在向赣南进发的途中,毛泽东等在大会和圳下两次被敌人包围,险情至极
在红四军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受到了不正确的批评,继而使他落选失权
毛泽东化名隐居“牛牿扑”养病。敌人得知后速来包围。四名赤卫队员救了他的性命
在冰雪覆盖的寒冬,毛泽东率队向宁化进发,突然跌倒向山涧滑去,被一棵大树拦住
第三章 瑞金沉浮
第四章 长征途中
下部
第五章 转战陕北
第六章 访苏路上
第七章 阴谋炮击天安门
第八章 林家父子行动
第九章 “高处不胜寒”
尾语
主要参考书目
书摘在毛泽东露宿的地方,突然窜出一条毒蛇,向他吐着长长的蛇信这是在毛泽东“游学”中发生的一个险情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上学时,不仅如饥似渴地向书本求学问,读“有字之书”,而且还走出校门,面向社会,读“无字之书”,即“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有一天,毛泽东在《民报》上读到了这样一则消息:两名大学生徒步旅游全国,他们一直走到了西藏边境的打箭炉。这件事给毛泽东以极大鼓舞,决心效法他们。可是手中没钱,怎么办呢?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决定利用“游学”(湖南俗称“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作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主,换几个钱胡口,形同乞丐。)的方式,先在湖南徒步旅行一番。于是,1917年暑假,毛泽东邀请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开始了徒步游湘五县的走访调查。
他们从长沙动身,身上没带一分钱,主要靠写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饥渴难耐的时刻。他们每遇到店铺、学校、大户人家,就作一副对联,用红纸写好送去,换几个零钱,天黑了就留在那里过夜;或根据人家需要,帮助抄写一些文字东西,以筹措旅途中所需用的盘缠费用。在途中,偶尔也有好心人慷慨相助,在宁乡县城,当他们又累又饿时,便写了一首诗送到当地一位老翰林的府上。诗曰:“翻山渡77为之名郡,竹杖草履渴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婉转地表达了他们的窘境和对老学者的尊重。同时,还与老翰林一起讨论经书。临行时,老翰林送了他们40枚铜元,解决困境。其中也有老朋友的盛情款待。他们曾经横山湾步行一百多里到杓子冲何叔衡家住了几天。当然,他们也有走过数家仍难得一饱的时候,更有过乞讨无门而又饥渴难忍的时候。毛泽东把这看成是对一个人意志的锻炼,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和适应环境而生存的本领。萧子升是个小学教员,有时候放不下当教师的架子,所以,每次向人家问路的时候,都要先咳嗽两声,整一整衣服,然后再上前问话。
一天,他们离开宁乡县的沩山,朝安化城走去。这一段路要走两天,毛泽东和萧子升边走边观赏着沿途的美丽风景,有时还不停地转换着话题,高谈阔论。傍晚,他们很幸运地在一户农家讨到了一顿非常令人满意的晚餐。饭后他们又沿着一条小河慢慢地向前走了几里。这条河的河水几乎枯竭了,中间只有一线细水涓涓流过。河床很宽,白色沙滩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鹅 ……